我提供幾個地方給你去釣。"冬季的澎湖海域" "北縣萬里 基隆嶼夜釣白帶魚"萬里漁港位於台北縣萬里鄉,瑪鍊溪溪口右側。"八斗子防波堤""東北角夜釣白帶魚""台中楓港瀨"隨 著 冷 鋒 面 洄 游 至 港 內 覓 食 的 白 帶 魚 大 增 , 由 於 白 帶 魚 上 鉤 後 咬 勁 佳 , 拉 扯 之 間 相 當 具 快 感 , 雖 然 扁 形 白 帶 魚 市 價 不 高 , 但 釣 客 趨 之 若 騖 , 夜 間 各 鄉 漁 村 及 馬 公 的 海 岸 邊 , 處 處 擠 滿 夜 釣 白 帶 魚 的 人 潮 , 並 形 成 夜 市 攤 販 聚 集 區 , 在 冷 颼 颼 的 天 氣 中 熱 鬧 非 凡 , 成 為 澎 湖 夜 間 奇 景 。 四 面 環 海 的 澎 湖 群 島 , 漁 產 富 饒 , 一 年 四 季 都 有 洄 游 性 魚 種 , 夏 季 夜 釣 小 管 盛 行 , 冬 季 則 以 白 帶 魚 為 大 宗 夜 釣 漁 獲 , 由 於 白 帶 魚 牙 齒 成 鋸 齒 狀 , 上 鉤 之 後 異 常 兇 猛 , 形 成 強 勁 的 拉 扯 力 道 , 可 以 滿 足 釣 客 征 服 的 成 就 感 , 無 怪 乎 天 寒 地 凍 的 冬 天 , 許 多 狂 熱 的 釣 客 , 甘 願 枯 守 多 時 , 忍 受 冷 風 及 身 体 的 不 適 , 只 為 白 帶 魚 上 鉤 的 快 感 。 有 經 驗 的 釣 客 表 示 , 白 帶 魚 屬 耐 寒 海 洋 生 物 , 天 氣 愈 冷 , 愈 會 群 集 出 現 , 隨 著 滿 潮 潮 水 進 入 港 口 覓 食 , 約 在 七 分 滿 潮 時 魚 群 最 多 , 由 於 白 帶 魚 係 夜 行 性 魚 類 , 有 聚 光 性 , 因 此 夜 釣 白 帶 魚 , 都 是 使 用 螢 光 棒 浮 標 , 在 海 面 上 形 成 點 點 藍 光 , 不 僅 有 聚 光 效 果 , 並 使 得 海 面 上 如 同 繁 星 點 點 , 相 當 具 觀 光 價 值 , 通 常 魚 餌 都 使 用 整 尾 沙 丁 魚 , 普 通 釣 店 都 有 售 魚 餌 。 由 於 夜 釣 白 帶 魚 的 盛 行 , 入 夜 後 的 冬 季 澎 湖 各 鄉 市 的 海 岸 邊 都 是 垂 釣 愛 好 者 , 一 人 一 竿 , 享 受 釣 魚 的 樂 趣 , 而 且 愈 冷 人 潮 愈 多 , 逐 漸 吸 引 攤 販 聚 集 , 使 得 各 鄉 市 漁 港 區 宛 若 不 夜 城 , 熱 鬧 非 凡 , 腦 筋 動 得 快 的 旅 遊 業 者 , 已 計 到 將 夜 釣 白 帶 魚 列 入 澎 湖 冬 季 旅 遊 行 程 , 內 行 的 遊 客 看 門 道 、 外 行 的 遊 客 則 看 熱 鬧 , 增 加 澎 湖 觀 光 商 機 。 白帶魚資料 學名 Trichiurus lepturus Linnaeus, 1758 異名 Trichiurus haumela 俗名 (中)白魚、裙帶、肥帶、油帶;(英)Largehead hairtail 分布 世界各溫熱帶海域均產。台灣地區各地皆產,水深可達400公尺。 形態特徵 尾極長,向後漸變細,末端成細長鞭狀。頭窄長,前端尖銳。無尾鰭與腹鰭。口大,下頜長於上頜,齒發達銳利。背鰭起於後頭部延伸至尾端。體銀白色,背鰭及胸鰭淺灰色,具細小黑點,尾呈黑色。 棲息生態 肉食性洄游魚類,具群游性,性極貪食,據聞白帶魚大咬時,為追逐日本鮆有時會衝到岸上。 利用 肉質佳,體型大者常分段出售,油炸或醃食,甚或作生魚片均可。 漁業 產量甚大,是極重要的經濟漁獲,大陸沿海大陸棚含台灣海峽每年可產20萬噸左右,台灣四週沿海均產,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巾著網、定置網、盛漁期在春夏間,也是北部沿岸季節性海釣重要魚種。 體長 一般約在80~120公分間,最大可達250公分。 資料來源:邵廣昭等,台灣常見魚介類圖說(上)--海藻與無脊椎動物,台灣省漁業局,1996年5月初版o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鯊魚]
1鯊魚的共同特性:鯊魚的繁殖都是體內受精,有胎生、卵胎生或卵生,如果是卵生一般卵都有保護殼。鯊魚的感覺器官相當靈敏,有對電感應的器官,可以發覺隱藏在沙下的獵物,在幾公里之外鯊魚就能嗅出血腥味。鯊魚的骨架是由軟骨構成,而不是由骨頭構成。軟骨比骨頭更輕、更具有彈性。所有的鯊魚都屬於鯊綱,而鯊綱動物都具有軟骨。牠們還具有第六感----感電力,鯊魚能藉著這種能力察覺物體四周數尺的微弱電場。牠們還可藉著機械性的感受作用,感覺到6百尺外的魚類或動物所造成的震動。 鯊魚的皮膚非常粗糙,佈滿許多齒狀突起(盾鱗),是由一個髓腔上覆象牙質構成,外面再包一層琺瑯質。2鯊魚的特殊生活方式:鯊魚必須不斷向前游,讓水通過鰓,否則就會窒息。鯊魚和硬骨魚類的不同之處是,牠們沒有鰾來控制浮潛。如果停止游泳,大部分的鯊魚會往下沈。為了減輕在水中的重量,鯊魚的肝內具有大量的油。有些鯊魚能幾個月不進食,大白鯊就是其中一種。據報導,大白鯊要隔一、兩個月才進食一次。 3鯊魚的種類介紹(要分類過的):世界上的鯊魚有380種耶!!我給你一個比較大方向的資料好了 --> 域: 真核域 , 界: 動物界 , 門: 脊索動物門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 綱: 軟骨魚綱 , 亞綱: 板鰓亞綱 , 總目: 鯊總目 。目的分類:六鰓鯊目,角鯊目(棘鮫),鋸鯊目 ,扁鯊目(琵琶鮫),虎鯊目(異齒鮫),鬚鯊目,真鯊目(白眼鮫),鼠鯊目。4鯊魚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我覺得這題改成人類怎麼利用殺魚還比較恰當,鯊魚除了提供魚翅讓我們食用以外,鯊魚肉也是可以常吃到的肉類。而鯊魚皮不僅可以食用(其價格比魚翅更貴),也可以拿來做則皮革製品。以學術界來說,鯊魚正被很多海洋學家研究,除了想要更了結鯊魚的習性、對於海洋環境的影響等等,也想知道鯊魚對於醫療保健有什麼貢獻。就因為鯊魚很少長惡性腫瘤,若針對牠們的免疫系統的研究必定有驚人的成果。所以才會有在台灣與全世界掀起抗癌熱門話題的〝鯊魚軟骨〞。5鯊魚的趣事(有關人類或是在大自然之中自然發生的都可以):鯊魚受傷不會受細菌感染,這引起許多生物學家的興趣,正在想法提取鯊魚體內抗菌的物質,以製作新藥。對鯊魚來說,小鯊魚出生的方式有三種:胎生、卵生、卵胎生。還有一種和卵胎生稍有不同的稱作體外同類相食 ( invitro-cannibalism )。沙虎鯊便是一例。沙虎鯊在懷孕期一次會生出數以百計的卵。第一尾在輸卵管孵化的小鯊會吃掉其它未孵化的卵。所以這種鯊魚一次只生出一尾大型的小鯊。但是在出生後,母鯊便不再照顧小鯊。牠一出生就要面臨其它掠食者的威脅,包括其它的鯊魚。 6鯊魚的圖片(種類越多越好):我沒有 html 精靈所以沒有辦法貼圖,在我找的資料當中有很多的鯊魚照片,你慢慢參觀吧~
鯊魚早在恐龍出現前三億年前就已經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過四億年,牠們在近一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世界上約有380種鯊魚。約有27種會攻擊人類,有12種可能會攻擊人類,還有27種因為體型和習性的關係,可能具有危險性。 鯊魚早在恐龍出現前三億年前就已經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過四億年,牠們在近一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 世界上有幾種鯊魚? 約有380種鯊魚。約有27種會攻擊人類,有12種可能會攻擊人類,還有27種因為體型和習性的關係,可能具有危險性。 鯊魚的骨架 所有的鯊魚都有一身的軟骨。鯊魚的骨架是由軟骨構成,而不是由骨頭構成。軟骨比骨頭更輕、更具有彈性。所有的鯊魚都屬於鯊綱,而鯊綱動物都具有軟骨。 *世界最大的魚是鯨鯊。牠可長達18公尺,重達40000公斤。所幸牠們的食物是浮游生物,否則,人類可就有難了! 鯊魚有甚麼樣的體型? 鯊魚的體型不一,身長小至6寸,大至18公尺。 鯨鯊是海中最大的魚類,長成後身長可達60尺。雖然鯨鯊的體型龐大,牠的牙齒在鯊魚中卻是最小的。最小的鯊魚是侏儒角鯊,小到可以放在手上。牠長約6到8寸,重量還不到一磅。 鯊魚必須不斷向前游,否則就會窒息。 鯊魚必須不停游泳,讓水通過鰓,否則就會窒息。鯊魚和硬骨魚類的不同之處是,牠們沒有鰾來控制浮潛。如果停止游泳,大部分的鯊魚會往下沈。為了減輕在水中的重量,鯊魚的肝內具有大量的油。 鯊魚除了具有人類的五種感覺器官,還有其他的器官。 鯊魚最敏銳的器官是嗅覺,牠們能聞出數哩外的血液等極細微的物質,並追蹤出來源。牠們還具有第六感----感電力,鯊魚能藉著這種能力察覺物體四周數尺的微弱電場。牠們還可藉著機械性的感受作用,感覺到6百尺外的魚類或動物所造成的震動。 鯊魚的一生中可以生出數千顆牙齒。 *鯊魚的牙齒*很多鯊魚包括大白鯊,口中都有成排的利齒。只要前排的牙齒因進食脫落,後方的牙齒便會補上。新的牙齒比舊的牙齒更大更耐用。而角鯊和棘角鯊等鯊魚則會更換整排牙齒。鯊魚的牙齒呈鋸齒狀,如此一來,鯊魚不但能僅僅咬住獵物,也能有效的將牠們鋸碎。 大白鯊的上下顎並未和頭部緊密相連。 成為鯊魚主食的海豹 由於大白鯊的上下顎並未和頭部緊密相連,牠可以將上顎向上和向前延伸吞下獵物,有時甚至能將獵物一口吞下。 鯊魚大多以腐肉為生。 鯊魚以受傷的海洋哺乳類、魚類和腐肉為生,剔除動物中較弱的成員。鯊魚也會吃船上拋下的垃圾和其他廢棄物。此外,有些鯊魚也會獵食各種海洋哺乳類、魚類和海龜和螃蟹等動物。有些鯊魚能幾個月不進食,大白鯊就是其中一種。據報導,大白鯊要隔一、兩個月才進食一次。 大白鯊是個擅長偽裝的掠食者。 大白鯊由於身體龐大,並不像其他鯊魚那麼靈活。但大白鯊卻是絕佳的獵人,因為牠總能出其不意。牠的上半身顏色很暗,下半身很明亮,牠們能藉著這種保護色悄悄的逼近獵物。當牠從下方來襲時,由於牠的顏色和深海接近,要等到牠發動攻擊食才會被發現。牠很少從上方攻擊,但牠從上方來襲時,白色的下側和海水反映出的明亮天色融為一體。
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食人魚]
食人魚
學名:Pygocentrus nattereri (Serrasalmus nattereri)
英名:Red piranha
分佈:安地斯山脈以東、南美洲的中南部河流;巴西、圭亞那的沿岸河流。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蓋亞那、巴拉圭、烏拉圭、秘魯及委內瑞拉有發現的紀錄。
食人魚(又名食人鯧)棲息在主流、較大支流,河寬甚廣、水流較湍急處。成魚主要在黎明和黃昏時覓食,以昆蟲、蠕蟲、魚類為主,但其有些相近種只吃水果和種子。活動以白天為主,中午會到有遮蔽的地方休息。
成熟的食人魚雌雄外觀相似,具鮮綠色的背部和鮮紅色的腹部,體側有斑紋。有高度發展的聽覺。兩顎短而有力,下顎突出,牙齒為三角形,尖銳,上下互相交錯排列。咬住獵物後緊咬著不放,以身體的扭動將肉撕裂下來,一口可咬下16立方公分的肉。牙齒的輪流替換使其能持續覓食,而強有力的齒列可引致嚴重的咬傷。
繁殖期時會將卵產在水中的樹根上,卵具黏著性。一次可產上千顆的卵。親魚會有護卵的行為,受精卵在9~10天之後孵化。河水的氾濫情形會影響其繁殖的成功率。
食人魚常成群結隊出沒,每群會有一個領袖,其他的會跟隨領袖行動,連攻擊的目標也一樣。在乾季時,水域變小,使得食人魚集結成一大群,經過此水域的動物或人就容易受到攻擊。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血的氣味是引發大群食人魚攻擊的主因,但也有人認為是受傷動物所造成的噪音和水花引起它們的注意。
近,一種名為“食人魚”的南美魚類在廣州、南寧、瀋陽、成都等我國多個大城市的寵物市場熱賣,各地的相關管理部門與生態專家對此如臨大敵。“食人魚”真的會吃人嗎?生態專家為何提醒人們當心“養魚為患”?它們又是怎樣從遙遠的南美亞馬遜河流域流入我國的?記者日前在廣西、廣東兩地對此進行了一番探查。
揭開“食人魚”的神秘面紗
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原產亞馬遜河,共有20餘個不同品種。其中具有代表性也是目前在國內各市場俏銷的品種被稱為紅腹食人魚,它們體型小巧,一般為25公分左右,色彩美麗,擁有墨綠色的魚背,淺綠色的魚體,火紅色的腹部,性格卻極為殘暴。食人魚長著銳利的牙齒,一旦被咬的獵物溢出血腥,它就會瘋狂無比,用其鋒利的尖齒,像外科醫生的手術刀一般瘋狂地撕咬切割,直到剩下一堆骸骨為止。
在巴西的亞馬遜河流域,食人魚被列入當地最危險的四種水族生物之首。在食人魚活動最頻繁的巴西馬把格洛索州,每年約有1200頭牛在河中被食人鯧吃掉。一些在水中玩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婦女不時也會受到食人鯧的攻擊。食人魚因其兇殘特點被稱為“水中狼族”、“水鬼”。
在亞馬遜河流域,牧民放牧牛群,遇到有食人魚的河流,就會把一頭病弱的牛先趕進河裏,用調虎離山計引開河中的食人魚,然後趕著牛群迅速過河。而作為犧牲品的老牛,不到10分鐘就被兇殘的食人魚群撕咬得只剩下一副白骨殘骸。當地土著人借用其兇殘的特點,在護城河中放養食人魚,以抵擋猛獸的侵襲,並把它們供為神。
食人魚為什0636;這麼厲害?有資料顯示,食人魚頸部短,頭骨特別是腭骨十分堅硬,上下腭的咬合力大得驚人,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能把鋼制的釣魚鉤一口咬斷。平時在水中稱王稱霸的鱷魚,一旦遇到了食人魚,也會嚇得縮成一團,翻轉身體面朝天,把堅硬的背部朝下,立即浮上水面,使食人魚無法咬到腹部,救回一命。
記者在南寧市海底世界親眼目睹了食人魚的“殘暴”。數百尾食人魚在一個長20多米的玻璃池內成群結隊暢遊。這些食人魚自身不過七八釐米長,卻在短時間內將管理人員放入的一條重達1公斤的草魚吃得僅剩骨架。為了觀賞者的安全,這個魚池的外面專門標上了“危險請勿伸手入內”的警示語。
“水中狼族”殺機何在?
作為水族館或家庭飼養的觀賞魚,生態專家並不擔心人被食人魚咬傷,而是擔心食人魚一旦流入自然環境,其“嗜殺成性”的本性會對本地的生態平衡造成嚴重破壞。許多人對這樣一個問題大惑不解:既然食人魚這麼厲害,為什0636;亞馬遜河流域的魚類不會被它們掃蕩光呢?《中國海洋報》今年10月8日刊載的一篇科普文章對此進行了回答。
文章說,食人魚在亞馬遜河流域的河流裏去獵食其他魚類並非輕而易舉之事,因為河水實在混濁,能見度通常不超過1米,而食人魚發起攻擊時離獵物的距離不能大於25釐米。另外,為了對付食人魚,亞馬遜河流域還有許多魚類在千百年的生存競爭中發展了自己的“尖端武器”。例如,一條電鰻所放出的高壓電流就能把30多條食人魚送上“電椅”處以死刑,然後再慢慢吃掉。另一魚種刺鯰則善於利用它的銳利脊刺,食人魚要想對它下口,刺鯰馬上脊刺怒張,使食人魚無可奈何。
廣西壯族自治區環保局自然保護處工程師熊堅指出,我國各地的江河流域普遍缺少上述對食人魚的自然制約因素。而亞馬遜河流域的氣候與我國南方許多地方的氣候相似,加之食人魚對環境的要求比較粗放、而且繁殖速度快。一旦在某一流域達到一定的規模時,它們就會大量地“屠殺”水中其他的魚類,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廣東省環保局污染控制與生態保護處助理調研員雲永利對記者說,目前環保部門對食人魚可能對我國生態造成破壞的擔憂主要有幾個方面,其一是擔心水族館一旦管理不力,容易造成食人魚流入當地江河湖水中;其二是擔心作為家庭寵物,食人魚一旦失寵會被人們拿到野外放生;其三,由於食人魚在我國國內有較大的市場,且飼養容易,利潤豐厚,會有人建立大型或較大型的人工飼養基地,而這種基地一旦經營不善,或食人魚在國內市場失寵,大量食人魚流入自然環境就很難避免。
根據資料顯示,食人魚是卵生魚類,繁殖並不困難,且一年可繁殖多次。食人魚對水質沒有特殊要求,弱酸性水質即可飼育良好,雌魚在產卵期可產出3000至5000粒魚卵,受精卵經過36至48小時就可孵化出仔魚,而仔魚在48小時後吸收完體內的蛋黃素後就會自己攝食,幼魚經過15至18個月即發育成熟。
雲永利說,一旦有少量的食人魚群進入自然環境,在兩廣、福建、海南等適合其生長的地區,食人魚將有可能很快繁育成群,對當地生態平衡帶來嚴重的危機。
追蹤“食人魚”非法入境、傳播途徑
記者從南寧海底世界食人魚開始,對食人魚的來歷做了一番追蹤。南寧海底世界海洋館的主管單位海之新科貿有限公司經理宗義說,公司在今年9月下旬以每尾幾元錢的價格,從南寧市園湖路花鳥市場購進食人鯧1241尾,其中在運輸途中和放養後死去300多尾,現還有800多尾。
記者隨後前往南寧市園湖路花鳥市場,由於事發後有關部門禁止出售食人魚,市面上已找不到食人魚了。宗義透露,這些食人魚是南寧市花鳥市場一位老闆從廣州市“清平市場”採購的。這一說法得到廣西水產畜牧局漁業執法處處長林裕安的證實。據他推測,國內市場上的食人魚大多是由廣東購進的,而且認為南寧海底世界能夠一次購進上千條小食人魚,說明這種外來魚種很可能在國內有繁殖點。而記者的暗訪也表明,已有老闆稱因市場需求量大,商品賣得俏,打算在南寧繁殖批賣。
從瀋陽、成都等地的媒體對當地寵物市場上銷售的食人魚來歷的調查來看,當地食人魚也是從廣州進的貨。記者於是從廣西趕到廣東追蹤食人魚的來歷。在位於廣州市荔灣區的清平市場,記者見到有兩個檔口有食人鯧出售,但數量並不大,其中的一個只有幼魚出售。記者以朋友在內地想做食人魚生意,想大量進貨為由向一家檔口的老闆進行詢問。老闆說,現在手裏沒有這麼多,但有一個朋友的場裏有,這個朋友是自己專門飼養食人鯧的。記者試圖引導其說出飼養場的地點,這名老闆隨即表現出相當的警惕,除了向記者推薦魚缸裏的幾尾食人魚外,其他一概不談。
廣東省環保局和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日前也組織了聯合調查組,對廣州市場上的食人魚進行了摸查。據廣東省環保局介紹,調查組在廣州芳村花鳥市場也見到3個檔口有食人魚出售,想對食人魚的來源作進一步調查時,檔主以商業秘密為由不予透露。
廣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反映,該部門從未檢過入境的食人鯧,南寧市有關單位和市場展出及銷售的食人魚,沒有從正常渠道入境,沒有向檢驗檢疫部門報檢和進行隔離檢疫。如果是從其他口岸進境,也沒有在廣西換證。而最新查證也表明,全國各地檢驗檢疫部門亦均未檢過入境的食人魚,國內市面上發現的食人魚均為非法入境。
防範外來物種入侵的生態安全機制亟待建立
廣西水產畜牧局漁業執法處處長林裕安認為,食人魚之所以能夠順利進入我國,主要是因為國家在生物進口方面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海關和檢疫等部門主要是檢查進口生物是否有病,沒有危害大的病都可以進口,而沒有從物種生態安全的角度加以控制。
林裕安說,與社會輿論對食人魚口誅筆伐的猛烈態勢相比,執法部門的執法手段和力量相對顯得比較軟弱。我國目前還沒有關於禁止出售食人魚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此外,我國漁業法對觀賞魚類買賣也沒有明確的管理規定。由於法律存有盲點,執法人員不能簡單地將食人魚處理掉,也沒辦法施以罰款等措施,只能要求市場不能出售食人魚,水族館加強管理,防止食人魚流進江河。
廣東省環保局污染控制與生態保護處助理調研員雲永利說,廣東省環保局與漁業局經調查後形成的共同意見是,希望國家漁業部門、國家環保總局能下一個行政性的通知,或者廣東省政府能正式發文,授權環保、漁業部門對食人魚進行檢查,這樣才能挖出食人魚的真正來源,查明是否在廣東真有食人魚的孵化基地,以徹底消除食人魚可能帶來的生態危機。
資料顯示,食人魚並不是第一個入侵我國並影響生態安全的物種。如同樣原產於亞馬遜河的另一魚種“清道夫”已在我國一些流域繁衍開來。這種魚常以別的魚的糞便和藻類為食,由此得名“清道夫”。最初人們是在養熱帶魚時,將這種外來魚作為“水中清潔工”一同引進的,由於不值錢,常被一些養魚人隨意丟棄。廣西漁業環境監測中心的調查顯示,如今,在廣西的江河、水溝中,“清道夫”已經很多了,其中,大的已重達一公斤以上。繁殖能力極強的清道夫,在成長過程中吃掉其他魚類的卵,已開始影響當地部分河流的生態平衡。又如原產於亞馬遜河流域的福壽螺經引進後也迅速在我國一些流域氾濫成災;一百年前被作為花卉引入中國的水葫蘆,如今也正在瘋狂肆虐我國南方江河湖泊,國家為此每年至少投入上億元鉅資進行打撈。
目前,食人魚還沒有在我國大面積地蔓延開來,生態專家和環保人士呼籲應儘快從法律層面建立、完善防範外來物種入侵的生態安全機制,公佈禁止外來物種準入的名錄,維護我國的生態安全。
學名:Pygocentrus nattereri (Serrasalmus nattereri)
英名:Red piranha
分佈:安地斯山脈以東、南美洲的中南部河流;巴西、圭亞那的沿岸河流。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蓋亞那、巴拉圭、烏拉圭、秘魯及委內瑞拉有發現的紀錄。
食人魚(又名食人鯧)棲息在主流、較大支流,河寬甚廣、水流較湍急處。成魚主要在黎明和黃昏時覓食,以昆蟲、蠕蟲、魚類為主,但其有些相近種只吃水果和種子。活動以白天為主,中午會到有遮蔽的地方休息。
成熟的食人魚雌雄外觀相似,具鮮綠色的背部和鮮紅色的腹部,體側有斑紋。有高度發展的聽覺。兩顎短而有力,下顎突出,牙齒為三角形,尖銳,上下互相交錯排列。咬住獵物後緊咬著不放,以身體的扭動將肉撕裂下來,一口可咬下16立方公分的肉。牙齒的輪流替換使其能持續覓食,而強有力的齒列可引致嚴重的咬傷。
繁殖期時會將卵產在水中的樹根上,卵具黏著性。一次可產上千顆的卵。親魚會有護卵的行為,受精卵在9~10天之後孵化。河水的氾濫情形會影響其繁殖的成功率。
食人魚常成群結隊出沒,每群會有一個領袖,其他的會跟隨領袖行動,連攻擊的目標也一樣。在乾季時,水域變小,使得食人魚集結成一大群,經過此水域的動物或人就容易受到攻擊。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血的氣味是引發大群食人魚攻擊的主因,但也有人認為是受傷動物所造成的噪音和水花引起它們的注意。
近,一種名為“食人魚”的南美魚類在廣州、南寧、瀋陽、成都等我國多個大城市的寵物市場熱賣,各地的相關管理部門與生態專家對此如臨大敵。“食人魚”真的會吃人嗎?生態專家為何提醒人們當心“養魚為患”?它們又是怎樣從遙遠的南美亞馬遜河流域流入我國的?記者日前在廣西、廣東兩地對此進行了一番探查。
揭開“食人魚”的神秘面紗
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原產亞馬遜河,共有20餘個不同品種。其中具有代表性也是目前在國內各市場俏銷的品種被稱為紅腹食人魚,它們體型小巧,一般為25公分左右,色彩美麗,擁有墨綠色的魚背,淺綠色的魚體,火紅色的腹部,性格卻極為殘暴。食人魚長著銳利的牙齒,一旦被咬的獵物溢出血腥,它就會瘋狂無比,用其鋒利的尖齒,像外科醫生的手術刀一般瘋狂地撕咬切割,直到剩下一堆骸骨為止。
在巴西的亞馬遜河流域,食人魚被列入當地最危險的四種水族生物之首。在食人魚活動最頻繁的巴西馬把格洛索州,每年約有1200頭牛在河中被食人鯧吃掉。一些在水中玩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婦女不時也會受到食人鯧的攻擊。食人魚因其兇殘特點被稱為“水中狼族”、“水鬼”。
在亞馬遜河流域,牧民放牧牛群,遇到有食人魚的河流,就會把一頭病弱的牛先趕進河裏,用調虎離山計引開河中的食人魚,然後趕著牛群迅速過河。而作為犧牲品的老牛,不到10分鐘就被兇殘的食人魚群撕咬得只剩下一副白骨殘骸。當地土著人借用其兇殘的特點,在護城河中放養食人魚,以抵擋猛獸的侵襲,並把它們供為神。
食人魚為什0636;這麼厲害?有資料顯示,食人魚頸部短,頭骨特別是腭骨十分堅硬,上下腭的咬合力大得驚人,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能把鋼制的釣魚鉤一口咬斷。平時在水中稱王稱霸的鱷魚,一旦遇到了食人魚,也會嚇得縮成一團,翻轉身體面朝天,把堅硬的背部朝下,立即浮上水面,使食人魚無法咬到腹部,救回一命。
記者在南寧市海底世界親眼目睹了食人魚的“殘暴”。數百尾食人魚在一個長20多米的玻璃池內成群結隊暢遊。這些食人魚自身不過七八釐米長,卻在短時間內將管理人員放入的一條重達1公斤的草魚吃得僅剩骨架。為了觀賞者的安全,這個魚池的外面專門標上了“危險請勿伸手入內”的警示語。
“水中狼族”殺機何在?
作為水族館或家庭飼養的觀賞魚,生態專家並不擔心人被食人魚咬傷,而是擔心食人魚一旦流入自然環境,其“嗜殺成性”的本性會對本地的生態平衡造成嚴重破壞。許多人對這樣一個問題大惑不解:既然食人魚這麼厲害,為什0636;亞馬遜河流域的魚類不會被它們掃蕩光呢?《中國海洋報》今年10月8日刊載的一篇科普文章對此進行了回答。
文章說,食人魚在亞馬遜河流域的河流裏去獵食其他魚類並非輕而易舉之事,因為河水實在混濁,能見度通常不超過1米,而食人魚發起攻擊時離獵物的距離不能大於25釐米。另外,為了對付食人魚,亞馬遜河流域還有許多魚類在千百年的生存競爭中發展了自己的“尖端武器”。例如,一條電鰻所放出的高壓電流就能把30多條食人魚送上“電椅”處以死刑,然後再慢慢吃掉。另一魚種刺鯰則善於利用它的銳利脊刺,食人魚要想對它下口,刺鯰馬上脊刺怒張,使食人魚無可奈何。
廣西壯族自治區環保局自然保護處工程師熊堅指出,我國各地的江河流域普遍缺少上述對食人魚的自然制約因素。而亞馬遜河流域的氣候與我國南方許多地方的氣候相似,加之食人魚對環境的要求比較粗放、而且繁殖速度快。一旦在某一流域達到一定的規模時,它們就會大量地“屠殺”水中其他的魚類,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廣東省環保局污染控制與生態保護處助理調研員雲永利對記者說,目前環保部門對食人魚可能對我國生態造成破壞的擔憂主要有幾個方面,其一是擔心水族館一旦管理不力,容易造成食人魚流入當地江河湖水中;其二是擔心作為家庭寵物,食人魚一旦失寵會被人們拿到野外放生;其三,由於食人魚在我國國內有較大的市場,且飼養容易,利潤豐厚,會有人建立大型或較大型的人工飼養基地,而這種基地一旦經營不善,或食人魚在國內市場失寵,大量食人魚流入自然環境就很難避免。
根據資料顯示,食人魚是卵生魚類,繁殖並不困難,且一年可繁殖多次。食人魚對水質沒有特殊要求,弱酸性水質即可飼育良好,雌魚在產卵期可產出3000至5000粒魚卵,受精卵經過36至48小時就可孵化出仔魚,而仔魚在48小時後吸收完體內的蛋黃素後就會自己攝食,幼魚經過15至18個月即發育成熟。
雲永利說,一旦有少量的食人魚群進入自然環境,在兩廣、福建、海南等適合其生長的地區,食人魚將有可能很快繁育成群,對當地生態平衡帶來嚴重的危機。
追蹤“食人魚”非法入境、傳播途徑
記者從南寧海底世界食人魚開始,對食人魚的來歷做了一番追蹤。南寧海底世界海洋館的主管單位海之新科貿有限公司經理宗義說,公司在今年9月下旬以每尾幾元錢的價格,從南寧市園湖路花鳥市場購進食人鯧1241尾,其中在運輸途中和放養後死去300多尾,現還有800多尾。
記者隨後前往南寧市園湖路花鳥市場,由於事發後有關部門禁止出售食人魚,市面上已找不到食人魚了。宗義透露,這些食人魚是南寧市花鳥市場一位老闆從廣州市“清平市場”採購的。這一說法得到廣西水產畜牧局漁業執法處處長林裕安的證實。據他推測,國內市場上的食人魚大多是由廣東購進的,而且認為南寧海底世界能夠一次購進上千條小食人魚,說明這種外來魚種很可能在國內有繁殖點。而記者的暗訪也表明,已有老闆稱因市場需求量大,商品賣得俏,打算在南寧繁殖批賣。
從瀋陽、成都等地的媒體對當地寵物市場上銷售的食人魚來歷的調查來看,當地食人魚也是從廣州進的貨。記者於是從廣西趕到廣東追蹤食人魚的來歷。在位於廣州市荔灣區的清平市場,記者見到有兩個檔口有食人鯧出售,但數量並不大,其中的一個只有幼魚出售。記者以朋友在內地想做食人魚生意,想大量進貨為由向一家檔口的老闆進行詢問。老闆說,現在手裏沒有這麼多,但有一個朋友的場裏有,這個朋友是自己專門飼養食人鯧的。記者試圖引導其說出飼養場的地點,這名老闆隨即表現出相當的警惕,除了向記者推薦魚缸裏的幾尾食人魚外,其他一概不談。
廣東省環保局和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日前也組織了聯合調查組,對廣州市場上的食人魚進行了摸查。據廣東省環保局介紹,調查組在廣州芳村花鳥市場也見到3個檔口有食人魚出售,想對食人魚的來源作進一步調查時,檔主以商業秘密為由不予透露。
廣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反映,該部門從未檢過入境的食人鯧,南寧市有關單位和市場展出及銷售的食人魚,沒有從正常渠道入境,沒有向檢驗檢疫部門報檢和進行隔離檢疫。如果是從其他口岸進境,也沒有在廣西換證。而最新查證也表明,全國各地檢驗檢疫部門亦均未檢過入境的食人魚,國內市面上發現的食人魚均為非法入境。
防範外來物種入侵的生態安全機制亟待建立
廣西水產畜牧局漁業執法處處長林裕安認為,食人魚之所以能夠順利進入我國,主要是因為國家在生物進口方面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海關和檢疫等部門主要是檢查進口生物是否有病,沒有危害大的病都可以進口,而沒有從物種生態安全的角度加以控制。
林裕安說,與社會輿論對食人魚口誅筆伐的猛烈態勢相比,執法部門的執法手段和力量相對顯得比較軟弱。我國目前還沒有關於禁止出售食人魚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此外,我國漁業法對觀賞魚類買賣也沒有明確的管理規定。由於法律存有盲點,執法人員不能簡單地將食人魚處理掉,也沒辦法施以罰款等措施,只能要求市場不能出售食人魚,水族館加強管理,防止食人魚流進江河。
廣東省環保局污染控制與生態保護處助理調研員雲永利說,廣東省環保局與漁業局經調查後形成的共同意見是,希望國家漁業部門、國家環保總局能下一個行政性的通知,或者廣東省政府能正式發文,授權環保、漁業部門對食人魚進行檢查,這樣才能挖出食人魚的真正來源,查明是否在廣東真有食人魚的孵化基地,以徹底消除食人魚可能帶來的生態危機。
資料顯示,食人魚並不是第一個入侵我國並影響生態安全的物種。如同樣原產於亞馬遜河的另一魚種“清道夫”已在我國一些流域繁衍開來。這種魚常以別的魚的糞便和藻類為食,由此得名“清道夫”。最初人們是在養熱帶魚時,將這種外來魚作為“水中清潔工”一同引進的,由於不值錢,常被一些養魚人隨意丟棄。廣西漁業環境監測中心的調查顯示,如今,在廣西的江河、水溝中,“清道夫”已經很多了,其中,大的已重達一公斤以上。繁殖能力極強的清道夫,在成長過程中吃掉其他魚類的卵,已開始影響當地部分河流的生態平衡。又如原產於亞馬遜河流域的福壽螺經引進後也迅速在我國一些流域氾濫成災;一百年前被作為花卉引入中國的水葫蘆,如今也正在瘋狂肆虐我國南方江河湖泊,國家為此每年至少投入上億元鉅資進行打撈。
目前,食人魚還沒有在我國大面積地蔓延開來,生態專家和環保人士呼籲應儘快從法律層面建立、完善防範外來物種入侵的生態安全機制,公佈禁止外來物種準入的名錄,維護我國的生態安全。
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原產亞馬遜河,共有20餘個不同品種。其中具有代表性也是目前在國內各市場俏銷的品種被稱為紅腹食人魚,它們體型小巧,一般為25公分左右,色彩美麗,擁有墨綠色的魚背,淺綠色的魚體,火紅色的腹部,性格卻極為殘暴。食人魚長著銳利的牙齒,一旦被咬的獵物溢出血腥,它就會瘋狂無比,用其鋒利的尖齒,像外科醫生的手術刀一般瘋狂地撕咬切割,直到剩下一堆骸骨為止。 在巴西的亞馬遜河流域,食人魚被列入當地最危險的四種水族生物之首。在食人魚活動最頻繁的巴西馬把格洛索州,每年約有1200頭牛在河中被食人鯧吃掉。一些在水中玩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婦女不時也會受到食人鯧的攻擊。食人魚因其兇殘特點被稱為“水中狼族”、“水鬼”。 在亞馬遜河流域,牧民放牧牛群,遇到有食人魚的河流,就會把一頭病弱的牛先趕進河裏,用調虎離山計引開河中的食人魚,然後趕著牛群迅速過河。而作為犧牲品的老牛,不到10分鐘就被兇殘的食人魚群撕咬得只剩下一副白骨殘骸。當地土著人借用其兇殘的特點,在護城河中放養食人魚,以抵擋猛獸的侵襲,並把它們供為神。 食人魚為什麼這麼厲害?有資料顯示,食人魚頸部短,頭骨特別是腭骨十分堅硬,上下腭的咬合力大得驚人,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能把鋼制的釣魚鉤一口咬斷。平時在水中稱王稱霸的鱷魚,一旦遇到了食人魚,也會嚇得縮成一團,翻轉身體面朝天,把堅硬的背部朝下,立即浮上水面,使食人魚無法咬到腹部,救回一命。 記者在南寧市海底世界親眼目睹了食人魚的“殘暴”。數百尾食人魚在一個長20多米的玻璃池內成群結隊暢遊。這些食人魚自身不過七八釐米長,卻在短時間內將管理人員放入的一條重達1公斤的草魚吃得僅剩骨架。為了觀賞者的安全,這個魚池的外面專門標上了“危險請勿伸手入內”的警示語。 “水中狼族”殺機何在? 作為水族館或家庭飼養的觀賞魚,生態專家並不擔心人被食人魚咬傷,而是擔心食人魚一旦流入自然環境,其“嗜殺成性”的本性會對本地的生態平衡造成嚴重破壞。許多人對這樣一個問題大惑不解:既然食人魚這麼厲害,為什麼亞馬遜河流域的魚?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B>??會被它們掃蕩光呢?《中國海洋報》今年10月8日刊載的一篇科普文章對此進行了回答。 文章說,食人魚在亞馬遜河流域的河流裏去獵食其他魚類並非輕而易舉之事,因為河水實在混濁,能見度通常不超過1米,而食人魚發起攻擊時離獵物的距離不能大於25釐米。另外,為了對付食人魚,亞馬遜河流域還有許多魚類在千百年的生存競爭中發展了自己的“尖端武器”。例如,一條電鰻所放出的高壓電流就能把30多條食人魚送上“電椅”處以死刑,然後再慢慢吃掉。另一魚種刺鯰則善於利用它的銳利脊刺,食人魚要想對它下口,刺鯰馬上脊刺怒張,使食人魚無可奈何。 廣西壯族自治區環保局自然保護處工程師熊堅指出,我國各地的江河流域普遍缺少上述對食人魚的自然制約因素。而亞馬遜河流域的氣候與我國南方許多地方的氣候相似,加之食人魚對環境的要求比較粗放、而且繁殖速度快。一旦在某一流域達到一定的規模時,它們就會大量地“屠殺”水中其他的魚類,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廣東省環保局污染控制與生態保護處助理調研員雲永利對記者說,目前環保部門對食人魚可能對我國生態造成破壞的擔憂主要有幾個方面,其一是擔心水族館一旦管理不力,容易造成食人魚流入當地江河湖水中;其二是擔心作為家庭寵物,食人魚一旦失寵會被人們拿到野外放生;其三,由於食人魚在我國國內有較大的市場,且飼養容易,利潤豐厚,會有人建立大型或較大型的人工飼養基地,而這種基地一旦經營不善,或食人魚在國內市場失寵,大量食人魚流入自然環境就很難避免。 根據資料顯示,食人魚是卵生魚類,繁殖並不困難,且一年可繁殖多次。食人魚對水質沒有特殊要求,弱酸性水質即可飼育良好,雌魚在產卵期可產出3000至5000粒魚卵,受精卵經過36至48小時就可孵化出仔魚,而仔魚在48小時後吸收完體內的蛋黃素後就會自己攝食,幼魚經過15至18個月即發育成熟。 雲永利說,一旦有少量的食人魚群進入自然環境,在兩廣、福建、海南等適合其生長的地區,食人魚將有可能很快繁育成群,對當地生態平衡帶來嚴重的危機。 追蹤“食人魚”非法入境、傳播途徑 記者從南寧海底世界食人魚開始,對食人魚的來歷做了一番追蹤。南寧海底世界海洋館的主管單位海之新科貿有限公司經理宗義說,公司在今年9月下旬以每尾幾元錢的價格,從南寧市園湖路花鳥市場購進食人鯧1241尾,其中在運輸途中和放養後死去300多尾,現還有800多尾。 記者隨後前往南寧市園湖路花鳥市場,由於事發後有關部門禁止出售食人魚,市面上已找不到食人魚了。宗義透露,這些食人魚是南寧市花鳥市場一位老闆從廣州市“清平市場”採購的。這一說法得到廣西水產畜牧局漁業執法處處長林裕安的證實。據他推測,國內市場上的食人魚大多是由廣東購進的,而且認為南寧海底世界能夠一次購進上千條小食人魚,說明這種外來魚種很可能在國內有繁殖點。而記者的暗訪也表明,已有老闆稱因市場需求量大,商品賣得俏,打算在南寧繁殖批賣。 從瀋陽、成都等地的媒體對當地寵物市場上銷售的食人魚來歷的調查來看,當地食人魚也是從廣州進的貨。記者於是從廣西趕到廣東追蹤食人魚的來歷。在位於廣州市荔灣區的清平市場,記者見到有兩個檔口有食人鯧出售,但數量並不大,其中的一個只有幼魚出售。記者以朋友在內地想做食人魚生意,想大量進貨為由向一家檔口的老闆進行詢問。老闆說,現在手裏沒有這麼多,但有一個朋友的場裏有,這個朋友是自己專門飼養食人鯧的。記者試圖引導其說出飼養場的地點,這名老闆隨即表現出相當的警惕,除了向記者推薦魚缸裏的幾尾食人魚外,其他一概不談。 廣東省環保局和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日前也組織了聯合調查組,對廣州市場上的食人魚進行了摸查。據廣東省環保局介紹,調查組在廣州芳村花鳥市場也見到3個檔口有食人魚出售,想對食人魚的來源作進一步調查時,檔主以商業秘密為由不予透露。 廣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反映,該部門從未檢過入境的食人鯧,南寧市有關單位和市場展出及銷售的食人魚,沒有從正常渠道入境,沒有向檢驗檢疫部門報檢和進行隔離檢疫。如果是從其他口岸進境,也沒有在廣西換證。而最新查證也表明,全國各地檢驗檢疫部門亦均未檢過入境的食人魚,國內市面上發現的食人魚均為非法入境。 防範外來物種入侵的生態安全機制亟待建立 廣西水產畜牧局漁業執法處處長林裕安認為,食人魚之所以能夠順利進入我國,主要是因為國家在生物進口方面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海關和檢疫等部門主要是檢查進口生物是否有病,沒有危害大的病都可以進口,而沒有從物種生態安全的角度加以控制。 林裕安說,與社會輿論對食人魚口誅筆伐的猛烈態勢相比,執法部門的執法手段和力量相對顯得比較軟弱。我國目前還沒有關於禁止出售食人魚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此外,我國漁業法對觀賞魚類買賣也沒有明確的管理規定。由於法律存有盲點,執法人員不能簡單地將食人魚處理掉,也沒辦法施以罰款等措施,只能要求市場不能出售食人魚,水族館加強管理,防止食人魚流進江河。 廣東省環保局污染控制與生態保護處助理調研員雲永利說,廣東省環保局與漁業局經調查後形成的共同意見是,希望國家漁業部門、國家環保總局能下一個行政性的通知,或者廣東省政府能正式發文,授權環保、漁業部門對食人魚進行檢查,這樣才能挖出食人魚的真正來源,查明是否在廣東真有食人魚的孵化基地,以徹底消除食人魚可能帶來的生態危機。 資料顯示,食人魚並不是第一個入侵我國並影響生態安全的物種。如同樣原產於亞馬遜河的另一魚種“清道夫”已在我國一些流域繁衍開來。這種魚常以別的魚的糞便和藻類為食,由此得名“清道夫”。最初人們是在養熱帶魚時,將這種外來魚作為“水中清潔工”一同引進的,由於不值錢,常被一些養魚人隨意丟棄。廣西漁業環境監測中心的調查顯示,如今,在廣西的江河、水溝中,“清道夫”已經很多了,其中,大的已重達一公斤以上。繁殖能力極強的清道夫,在成長過程中吃掉其他魚類的卵,已開始影響當地部分河流的生態平衡。又如原產於亞馬遜河流域的福壽螺經引進後也迅速在我國一些流域氾濫成災;一百年前被作為花卉引入中國的水葫蘆,如今也正在瘋狂肆虐我國南方江河湖泊,國家為此每年至少投入上億元鉅資進行打撈。 目前,食人魚還沒有在我國大面積地蔓延開來,生態專家和環保人士呼籲應儘快從法律層面建立、完善防範外來物種入侵的生態安全機制,公佈禁止外來物種準入的名錄,維護我國的生態安全。
2007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小丑魚]
我們印象中的海洋生物沒手沒腳又沒大腦且沒語言聲音溝通,但卻傳宗接代在地球上至今生存四億萬年以上,其生存之道就是互利共生,一般較瞭解的是小丑魚與海葵共生,刀片魚與海膽共生,清潔蝦與薯鰻魚共生……西濱海洋園區將從本月起增設海洋共生系列展,由導覽解說人員親自為遊客介紹互利共生的生存之道:海葵的觸手像花瓣似的替海洋增添了無數的色彩。海葵利用觸手來捕捉魚蝦等食物,受到攻擊立刻把觸手縮入體內。觸手上有棘刺,可用來麻痺獵物。可是對小丑魚來說,海葵反而成了他的護身符。因為小丑魚身上有一層保護膜,不會受到棘刺傷害。另外小丑魚鮮豔的顏色會引誘魚蝦進入海葵叢裡,替海葵吸引食物吃,又幫海葵清除身上的寄身菌。所以他們是一種互利共生的生活方式。可愛逗趣的小丑魚可說是我們最熟悉的海洋生物,悠游在七彩繽紛的珊瑚礁與海葵之間,豔紅色的身體與塗粉般的丑旦裝扮,是牠最吸引人的地方。小丑魚屬於雀鯛科中的海葵魚屬,目前發現的種類約有28種之多,是小型的珊瑚礁魚類,通常體長不超過15公分,主要攝取浮游生物、小型甲殼類、藻類為食物。 小丑魚與海葵的共生關係最為人津津樂道,所以又稱為海葵魚,別小看那柔軟無力的海葵,牠可是小丑魚最倚賴的堡壘。海葵觸手上的刺絲胞,像蓄勢待發的弓箭一樣,對於外來的入侵者隨時給予痛擊,同時也是海葵覓食的法寶。海葵為何不會對小丑魚發動攻擊?小丑魚身上特殊的黏膜,造成牠與其他生物有所區別。有學者提出假說,認為黏膜的組成成分主要為醣類,不同於其他海洋生物的蛋白質黏膜﹔因此小丑魚被海葵誤認為「非生物」,所以能相安無事地共同生活。海葵為小丑魚提供保護,小丑魚也為海葵清理食物殘渣、寄生蟲,兩方都獲得相當的好處! 群居在同一領域的小丑魚,有奇妙的變性現象,他們的性別並不是固定的。這些小丑魚當中,僅有一隻體型最大最強健的能成為繁殖後代的母魚,其餘的不是成為雄魚,就是還沒有性別特徵。母魚會選擇雄魚中體型最大的作為配偶、繁殖後代﹔母魚若是死亡或被移開,雄魚中體型最大的便會性轉變為母魚,再由其它體型次大的雄魚作為牠的配偶,如此依序遞補,形成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 大多數的海水魚類,在產卵後並沒有照顧魚卵的習性﹔小丑魚則剛好相反,他們在海葵附近築巢後,便輪流看護著受精卵,無論是清潔、撥動水流,忙碌的樣子絲毫不遜撫育幼子的陸上動物。而且,一旦有外敵入侵,還可以見到小丑魚奮勇抵抗入侵者的模樣,親情呵護的偉大,讓您一覽無遺! 西濱海洋園區特別在七大主題海洋生物館中,引進多種小丑魚,並以珊瑚海葵造景,營造最合適小丑魚的生態環境。在這裡可以看到生活在一起的小丑魚,如何脫穎而出成為女王,仔細觀察,有時候還可以見到小丑魚夫婦一同照顧魚卵的有趣情景,相信不久將為海洋園區加入新的成員!小丑魚一次約可產下250顆卵[卵的多寡數量取決於小丑魚的體型]但一般平均是250顆左右的卵粒,小丑魚的卵黃囊在海水魚類中屬大型,所以卵的數量較其他海水魚少,卵的屬性屬黏性卵會黏附在礁石表面且是靠近海葵的身邊,可讓卵受海葵的保護,卵約七天至十天孵出幼魚,第三天左右會出現眼睛。依此方式傳宗接代活在地球上已經二億八千萬年。http://stuweb.whes.tpc.edu.tw/~950402/theme_2.html 這裡也有小丑魚的資料
參考資料 http://www.eco-farm.org.tw/news/shownews.asp?page=4 小丑魚的可愛加上牠與海葵間的微妙關係確實令人著迷,牠的身體還有臉上有著道厚厚的白色(彩色)斑紋,有點像馬戲團裡討小朋友喜歡的小丑一樣,『小丑魚』的雅號就是這樣來的。 台灣附近海域是小丑魚的天堂,其鮮艷的體色及討喜的外型極具觀賞價值,是海水觀賞魚市場重要主角之一有創造觀賞魚市場經濟的潛力。美國最賣座的動畫電影之一『海底總動員』,其中模樣可愛又討人喜歡的主角尼莫父子-小丑魚,便成為最新的熱門寵物和家喻戶曉的水中明星。
參考資料 http://kmweb.coa.gov.tw/beta/anemonefish/
2007-10-11 14:39:13 補充
近年來台灣地區因人為濫捕及環境污染,海域生態遭受遇到嚴重破壞,小丑魚數量已經銳減,所以若能提供人工繁殖的小丑魚給觀賞魚市場,應該可以減少天然海域小丑魚被撈捕的危機。 小丑魚最喜愛和海葵共生了 ,雖然海葵有會分泌毒液的觸手 ,但小丑魚身上也有獨特的黏液 ,所以海葵傷的了別人 ,卻傷不了牠,反而海葵成了小丑魚的守護神,當然小丑魚也不是白住這裡,有時會幫海葵清理廢物,有時會帶食物給海葵享用免費大餐,牠們是互利共生的好朋友,一同在珊瑚礁中悠遊度日。
參考資料 http://kmweb.coa.gov.tw/beta/anemonefish/
2007-10-11 14:41:45 補充
(一)、分類 小丑魚學名叫做海葵魚 , 小丑魚屬於雀鯛科 Pomacentridae ) 之海葵魚亞科 ( Amphiprioninae ) , 本亞科可分成海葵魚屬( Amphiprion )及棘頰海葵魚屬(Premna ),海葵魚屬世界上有 27 種,棘頰海葵魚屬世界上僅 1種(Daphne and Allen , 1997),台灣目前之記錄僅有海葵魚屬一 屬,共五種。因此海葵魚亞科合計 2 屬 28 種( Fautin and Allen, 1997 )。
參考資料 http://kmweb.coa.gov.tw/beta/anemonefish/
2007-10-11 14:42:20 補充
台灣產五種小丑魚之學名與俗名如下說明: 中文學名 英文學名 台灣俗名 眼斑海葵魚 Amphirpion ocellaris 公子小丑 鞍斑海葵魚 Amphirpion polymnus 鞍背小丑 粉紅海葵魚 Amphirpion perideraion 咖啡小丑 白條海葵魚 Amphirpion frenatus 紅小丑 克氏海葵魚 Amphirpion clarkii 雙帶小丑
參考資料 http://kmweb.coa.gov.tw/beta/anemonefish/
2007-10-11 14:43:03 補充
(二)、分布 小丑魚的分布和海葵絕對脫離不了關係,雖然全世界海葵品種超過一千種,不過確僅有大約 10種海葵會與小丑魚共生,這10種海葵分布很廣,主要生長在太平洋及印度洋,特別是熱帶洋流會經過的海域,北自日本南到澳洲雪梨的珊瑚礁海域,但在大西洋都沒有出現,所以在大西洋並無小丑魚分布。 不同品種小丑魚會棲息於不同的海域,但小丑魚都居住在水質清澈、光照充足的海域,水深並不超過50公尺以上,這個習性完全是小丑魚與海葵之共生關係所發展出來的。 台灣小丑魚主要分布於東北部、東部、南部珊瑚礁海域,其他離島如綠島、蘭嶼、小琉球及澎湖等水流稍急海域。
參考資料 http://kmweb.coa.gov.tw/beta/anemonefish/
2007-10-11 14:44:04 補充
(三)、形態特徵 眼斑海葵魚:體色為黃到橘紅色,身上有三條寬的白斑,眼後的白斑呈半圓弧形,中間的白斑呈三角形,各鰭外緣有黑邊。一對產卵之親魚母體體型皆較大,雄魚體型較小,尤其是產卵後雄魚照顧受精卵時間較長,攝食明顯較母魚不足,體型會變得瘦小。 白條海葵魚:體色為紅色到暗紅色,幼魚有 3 條白斑,隨成長而白斑會消失到僅剩眼後一條,成熟母魚體色較暗紅,雄魚則鮮紅,各鰭顏色成橘紅色。 粉紅海葵魚:體色為粉紅色至黃褐色,頭後方有一條細窄的垂直白帶,眼上有一白縱帶沿著背鰭到尾鰭均為白色。成熟雄魚其背鰭及臀鰭外緣呈金黃色細紋。
參考資料 http://kmweb.coa.gov.tw/beta/anemonefish/
2007-10-11 14:44:48 補充
鞍斑海葵魚:體色為紅棕到暗褐色,有二條醒目的白色寬帶,一條自頭部橫貫而下,一條自身體中央開始才剛往下就轉彎而自背鰭上延伸,尾鰭上下緣皆為白色。雌魚第二白斑明顯大於雄魚。 克氏海葵魚:體色為黃褐到黑褐色,腹鰭呈黃色,尾鰭較蒼白,其他各鰭呈鮮黃色,二條白色橫帶將身體分為三部份,尾鰭基部又有一條白色橫帶。雄魚尾鰭上下緣呈鮮黃色,而雌魚尾鰭呈白色。
參考資料 http://kmweb.coa.gov.tw/beta/anemonefish/
2007-10-11 14:45:50 補充
(四)、生態習性 小丑魚極具領域性,以母系社會為中心,一株海葵中會有 3 -5 尾小丑魚居住,其中包含一對體型最大具有生殖能力的親魚,以及數尾中小型魚,當雌魚失去時會有依順位遞補變性之現象。親魚產卵前會在海葵旁清理產卵場,產卵場會選擇在礁岩較平坦處,其受精卵為橢圓形,在動物極之頂端具有棉絮狀之卵囊帶具有黏性,其功用在使卵粒黏附於產卵床上。
參考資料 http://kmweb.coa.gov.tw/beta/anemonefish/
2007-10-11 14:46:38 補充
在往後的 7-10天之孵化過程中雄雌魚會輪流照顧受精卵,親魚會用吻部清除死卵,利用胸鰭搧動水流以增加溶氧,同時也會將含氨氮的廢物擴散掉。魚苗孵化會發生在太陽下山後的30分鐘以後,這是有其生態上之意義,因此時海葵的觸手已收縮,不會發射刺絲胞傷害到剛孵化的小魚,同時其他有害生物亦會較少,如此可增加魚苗的活存機會。
參考資料 http://kmweb.coa.gov.tw/beta/anemonefish/
2007-10-11 14:48:54 補充
小丑魚食性為雜食偏肉食性,多以藻類、小型浮游生物、小型無脊椎動物或海葵壞死的組織為主食。 還有多資料喔~~~http://kmweb.coa.gov.tw/beta/anemonefish/礙於空間不夠大,你自己上網看吧,還有圖片哩!!希望有幫到你的忙喔! 資料還是自己找比較好 其實你的題目不難
參考資料 http://kmweb.coa.gov.tw/beta/anemonefish/
2007-10-11 14:51:10 補充
還有~你的點數好寒酸唷 如果你的報告要跟別人不一樣找書比較實際喔 這樣鐵定比較高分ㄉ △ 小丑魚黏膜上的「保護物質」被認為與小丑魚的防衛機制有很大的相關。但是這些「保護物質」來自何處?兩個有相當程度衝突的假說來解釋這個問題。第一個假說指出,小丑魚在馴化的過程中,與海葵直接接觸,而從海葵身上得到這些保護的物質(Mariscal, 1970b;Schilchter, 1972、1975;Elliot et al., 1994)。第二個假說則認為,小丑魚自身能產生具有保護作用的物質(Lubbock, 1981b;Miyagawa,1986)。 認為是藉由直接接觸而從海葵身上獲得保護物質的研究學者,他們根據各種實驗的結果來證實該假說。Mariscal(1970b)由小丑魚在不斷摩擦海葵的馴化行為,產生保護作用,加以推論小丑魚從海葵身上得到了「保護物質」。Schlicher(1972)在海葵(Antheopsis sp.)身上標示氫的放射性同位素──氚,測得小丑魚(A. polymnus)在對海葵的馴化過程中,海葵身上的物質轉移到小丑魚黏膜上(如圖三),因而認為這些物質與共生時的防衛有關。Elliott等人(1994)也利用免疫學原理,發現在與海葵直接接觸的小丑魚黏膜上的抗原反應,較未與海葵接觸之小丑魚高出很多(如圖四),這表示在小丑魚接觸海葵觸手的過程中,確實從海葵黏膜獲得一些物質,這些物質使小丑魚不被海葵認為是外來的物質,而得到保護。 但是Lubbock(1981b)和Miyagawa(1989)卻提出不同的說法。Lubbock(1981b)認為小丑魚的保護是天生具有的,經過Lubbock分析,與海葵(S. haddoni)共生的小丑魚(A. clarkii),其體表黏膜厚度約9~14μm,為非共生小丑魚(Dasscallus aruanus, Chromis caerule, Paraglyphidodonnigrris)的3~4倍,化學成分醣蛋白(glycoprotein)含有部分多醣類,都和非共生的小丑魚有極大的不同。因此,Lubbock認為,小丑魚的保護物質是魚自己產生的,而非來自海葵。Miyagawa(1989)也同樣對「小丑魚由馴化過程得到保護物質」這個說法提出反駁。他利用稚魚與共生海葵接觸時,稚魚都存活了,但與非共生海葵接觸,則均無法存活(表六)。經電子顯微鏡的檢查,存活稚魚的身體上並未發現有海葵的刺絲,或被海葵所刺的痕跡,因此推論是小丑魚本身即有保護物質存在,而非如Schilchter與Mariscal所說,小丑魚是由海葵身上獲得保護物質。但在其實驗中,約十天大的小丑魚幼魚(larvae)階段,不論與共生或非共生種類的海葵接觸均無法存活,為什麼約十天大的幼魚沒有天生的保護作用?因此認為在此階段小丑魚的防衛功能尚未發育完全,而自然界中小丑魚的幼魚,也是靠近水面活動不會接近海葵。 Miyagawa認為「保護物質」是小丑魚天生共有的,但是卻忽略了稚魚與海葵接觸前,仍經過一段馴化的過程,經過馴化的小丑魚體表黏膜可能已經出現變化!如果「保護物質」是小丑魚天生共有的,何以在經過馴化後才產生防衛的作用?Lubbock(1981b)和Miyagawa對「保護物質」來源有相同的看法,但Lubbock在其報告中也提到接觸過海葵的小丑魚,其黏膜厚度增加0.01~0.28μm,而如此微量的物質,對保護作用並無太大的影響,但這僅是其個人的推測,事實上有些化學物質極低的量,即可產生極大的作用。雖然Lubbock和Miyagawa的說法有些具爭議的地方,但是認為「保護物質」是從海葵身上獲得的學者(Elliott, elal. 1994;Schlichter 1981;Mariscal,1970b)在實驗中卻也未曾證實,從海葵身上所獲得的物質,確實就是防衛海葵攻擊的「保護物質」。Faulin和Allen(1992)認為經過長時間的地理隔離和適應,小丑魚對海葵的防衛物質來源,可能有不同的獲得方式,因為有些小丑魚與海葵共生,有極高的種別專一性,在自然界中可能僅和少數一、二種海葵共生。但有些小丑魚,卻可以廣泛的和多種不同海葵共生。Hattori(1995)甚至發現二個不同種類的小丑魚A. clarkii與A. perideraion可以與同一種海葵共生(Radianthus kuekenthali)。共生專一性較強的小丑魚,其對自然化學物質的辨識對共生時的防衛較為重要,因為這些物質可能只有少數幾種魚可以產生。但是較不具專一性的小丑魚,共生前的馴化行為可能使它們得到保護物質,否則對種類繁多的海葵,如何針對每一種海葵來產生保護物質?海葵與小丑魚的種類如此眾多,且分佈於各種不同的地理環境,共生時也許其能以不同方式去適應海葵!但仍需更進一步的研究加以證實。
[鯨魚]
壹●前言許多㆟應該對海㆗的鯨魚身型的巨大印象深刻,或者看到在表演跳水、舉球或者跳火圈的海豚說:┌哇!多麼可愛的魚啊。┘但是這是㆒個錯誤的觀念。我們常常藉著第㆒印象和身形外表來判斷海豚和鯨類這些具有魚形的動物為┌魚┘,其實鯨魚跟海豚,除了和魚兒們生活在水㆗以外,許多構造和生活型態是大不相同的,像鯨類跟㆟㆒樣是恆溫動物,而魚類是變溫動物等… … 。藉此,本論文對海豚和鯨魚做些資料的彙整,讓我們更加了解這些海㆗最巨大的哺乳類動物們。貳●正文㆒、 鯨類屬於:動物界(kingdom Animal)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哺乳綱(class Mammalia)鯨目(order Cetacea)~鬚鯨亞目(suborder Mysticeti, blaleen whale)~齒鯨亞目(suborder Odontoceti,toothed whales)《註㆒》㆓、 鯨類的特徵全世界的鯨類共有九十多種,其㆗依照是不是具有齒來分成鬚鯨和齒鯨。鯨的演化來源至今仍不是很確定,因為外型和構造多為環境適應的結果,難以看出演化的特徵。㆒般都認為鯨類是某㆒種陸㆖哺乳類動物,其主要食物為海洋生物,最後逐漸將體型進化成在水㆗方便捕食的外型,例如身成紡綞形,增加靈敏;耳和後肢的退化,大大減少了游泳的阻力;前肢變化成類似魚的胸鰭,有利於往前的推進;頭骨向前延伸,鼻孔移到頭背㆖方《註㆓》,生殖器藏於體內,而和哺乳類同樣結構的尾更是完全退化,尾椎骨的痕跡也不存在了,我們看到的尾巴只不過是皮膚的延伸而已。(這種違反動物由水棲向陸棲的演化,稱之為┌退化┘。《註㆔》)鯨類和魚類最大不同的㆞方,是鯨魚具有鼻孔(噴水孔),用肺呼吸,而魚類有鰓,用鰓絲呼吸《註㆕》。鯨類的肺在水㆗不具有呼吸功能,必須浮出水面來進行呼吸。除此之外,鯨類的尾鰭成水平擴展,便於㆖浮換氣和㆘潛覓食的活動,而魚類多數為垂直狀,便於改變水平方向。鯨的表面光滑沒有鱗片,所以又叫做┌裸獸┘《註五》,而魚類除了少數鰻魚外,絕大多數都具有鱗片。鯨和㆟類㆒樣能保持自己的體溫恆定,相反的,魚類是變溫動物(冷血動物),體溫受環境的影響而改變《註六》。仔鯨要靠鯨魚的哺育,而魚類雖然有極少數是具有胎盤的胎生,但絕大多數為卵生。目前全世界知道的鬚鯨約有十多種,體型非常巨大,是哺乳類動物㆗體型最大的動物。鬚鯨的牙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鯨魚與海豚3齒已經退化掉,取而代之的是堅硬的鯨鬚。鬚鯨只要大口的吸入含有浮游生物的海水,靠著鯨鬚過濾海水掉,再把牠的食物嚥㆘去。鬚鯨類有長鬚鯨、灰鯨、北極鯨、大飭鯨等… … 《註七》。另㆒種的鯨魚有牙齒的,稱之為齒鯨,約有八十多種,除了抹香鯨體型較大外,大多體型比鬚鯨小,此外,海豚被歸為齒鯨類。其掠取魚類、烏賊和㆙殼類為主食。齒鯨類有抹香鯨、小抹香鯨、殺㆟鯨、真海豚、亞馬遜江豚、㆒角鯨、白鯨、花紋海豚等… … 《註八》。01. 鯨魚的胃鯨魚有㆕個胃,齒鯨㆒般也有4 個胃。陸㆖的牛也有4 個胃,牠會反芻,而鯨魚的4 個胃則不會反芻。鯨魚的第㆒個胃最接近食道 ,是由食道變化而來,並不分泌消化液,胃壁筋肉發達富彈性,第㆒個胃是最大的㆒個胃。第㆒個胃是食物暫且儲存的「倉庫」第㆓、㆔個胃是胃液及各種分解酵素分泌的㆞方第㆓個胃是分泌鹽酸,胃蛋白每等...第㆔個胃是分泌黏液,並有幽門腺(第㆔胃有很多幽門)第㆕個胃是十㆓指腸前半變化而來,把大量的食物慢慢消化的㆞方食物經過第㆕胃後,最後才到達腸子裡去《註九》。02. 鯨魚的水柱漫畫、卡通裏鯨魚可愛的圖案總是有㆓道水柱,可是事實㆖鯨魚噴出來的不是海水,而是氣體。因為鯨魚是哺乳類動物,和㆟㆒樣是必須呼吸的,所以每當鯨魚浮出海面只是為了要呼吸,而所噴出來的只是牠體內的廢氣,而體內的廢氣排出後,接觸到外面的冷空氣,就變成白霧狀,這個和寒冬㆗㆟們口㆗會吐出白煙是㆒樣道理。 大型的鯨魚,從1-1.5 秒間,可噴出 1500 公升的空氣,最高可噴6 公尺喔!《註十》03 鯨魚的眼睛.為什麼鯨魚生活在水㆗可以張大眼睛,而不會滲入海水呢?因為鯨魚的眼球全部被類似彈簧的組織包著,眼球本身的肉壁也比㆒般哺乳類動物厚,有點像是㆒個膠囊,所以潛水的時候,也不會有水壓過大的疑慮,而且鯨魚沒有淚腺,所以牠是不會哭泣的喔!03. 鯨魚的大腦大類的大腦約有1.4 公斤重,而大鯨魚的腦袋,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大的腦。其最大的就有9.2 公斤重《註十㆒》。而鯨魚腦部的外觀,和其他的動物相比較,與㆟比較類似,那就是「腦摺」 比較多。腦的皺摺增加腦的表面積, 表示可以容納更多的腦神經細胞,神經細胞的數目可直接影響知能的高低,所以鯨魚可算是高知能的動物。 不過㆟類的大腦大部份用來作記憶的功能,而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鯨魚與海豚4鯨魚的大腦卻有㆒大部份的面積是用來處理聽覺情報, 因此記憶的面積很小,所以鯨魚大腦使用及發達的情形就遠不及㆟類了!《註十㆓》04. 鯨漁會喝海水嗎?因為鯨魚是哺乳類動物,所以和㆟類很像, 如果喝海水的話,喉嚨只會更乾燥,可是鯨魚在吃東西的時候難道不會連海水吞入嗎?根據科學家觀察鯨魚的胃㆗,食物都呈乾乾的 固體狀態,並未含有海水,而鯨魚的食物-魚貝類與浮游生物等, 由於其體內所含的體液和海水的鹽分濃度㆒樣,所以無法提供水資源,因此鯨魚會將食物㆗的脂肪在體內將其分解 ,產生很多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及很多水,所以鯨魚就是充分利用這些水分來維持活力。據說沙漠㆗的哺乳類也是利用相同的方法分解脂肪,儲存水份,所以可以長期不必飲水!《註十㆔》05. 鯨魚如何接收聲音你知道鯨魚的肌肉可以傳遞聲音嗎? 這是因為海水與空氣的比重不㆒樣。聲音在比重不同物質㆗傳遞時,振幅會增大或減小,聲音透過比重小的物質,傳到比重大的物質,振幅會減小,反之則變大。在空氣㆗,肉的比重是空氣的1000 倍,所以聲音傳到動物的肉時,幾乎完全消失振動, 但是海水與肌肉的比重只有 8倍,所以在海㆗的聲音可以傳入肉㆗而不至於消失。這就是鯨魚接收聲音時與㆟或動物不相同的原因。《註十㆕》06. 鯨魚能淺水多深呢?㆒般來說,鬚鯨類潛水較淺, 齒鯨類潛水較深。鬚鯨類約可潛到355 公尺深,而齒鯨類可潛到3000 公尺深,㆒次潛水的時間可以長達㆒小時!小形的齒鯨類也可以潛到600 公尺以㆖的深度,但牠們潛水時間㆒般則只有3~4 分鐘。普通的動物吸入㆒次空氣只能交換10~15%的氣體,而鯨魚的肺雖然面積並不大,但是牠㆒次呼吸可讓肺㆗的空氣80~90%換新,比㆟的深呼吸更有效率,所以牠能潛水又深又久!《註十五》08 鯨魚的迴游.鯨魚迴游數萬公里,只因為有兩個重大的因素使然:食物及繁殖。食物場與繁殖場相隔很遠,所以鯨魚就必須長距離的迴游。從春到夏,鯨魚由暖的低緯度繁殖場游向冷的高緯度食物場,秋到冬㆝就由高緯度游回低緯度的㆞方《註十六》。所以,北半球的鯨魚由北極游向赤道時,南半球的鯨魚正好從赤道游回南極,(因為南北半球冬夏正好相反)所以它們是不會互相碰面的,冬㆝在低緯度的暖海繁殖,夏㆝向高緯度的方向游去,追尋海㆗豐富的餌食物,這大概就是鯨魚的㆒生吧!09.海豚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鯨魚與海豚5海豚㆗可分為長吻海豚和短吻海豚兩大類。長吻海豚通常體長約㆓•五到㆔公尺左右;吻較短的海豚比較小,很少超過㆓公尺。海豚有群集的習性,而且喜歡做長途旅行。游泳速度很快,動作敏捷,約為每小時㆓十五海浬〈約㆕十六公里〉。他們和㆒般的鯨魚不同的是,牠們不能做深度潛水,潛水的極限大約是㆔十到㆕十公尺深,潛水時間也不能超過五分鐘,就必須浮出水面呼吸《註十七》。參●結論由於現代捕鯨的技術發達,鯨類被大量的獵捕,它們的繁殖能力又不大,造成鯨魚的數量大量的減少。世界㆖的所有物種都必須要被保留,甚至給予尊重與保護,更要有保育的觀念在,而不是㆒味的滿足需求而大量的撲殺。鯨魚雖然很巨大,可是性情很溫和,海豚更是㆟類的好朋友。希望鯨魚和海豚可以安心悠遊在大海㆗徜徉。更不會遭受到絕種的命運。肆●引註資料《註㆒》鯨魚&海豚http://ederver.nhltc.edu.tw/classc/9092253/indexaa.htw《註㆓》鯨魚的鼻孔位置越後者表示越進化。《註㆔》鯨魚和海豚 圖文出版有限公司 撰文: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講師 丘臺生 ㆗華民國72 年出版 第4頁《註㆕》鯨魚和海豚 圖文出版有限公司 撰文: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講師 丘臺生 ㆗華民國72 年出版 第6頁《註五》鯨魚和海豚 圖文出版有限公司 撰文: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講師 丘臺生 ㆗華民國72 年出版 第8頁《註六》鯨魚和海豚 圖文出版有限公司 撰文: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講師 丘臺生 72 年出版第8頁《註七》世界動物圖鑑10 哺乳動物(㆕) 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華民國84 年第㆕刷第112 頁《註八》世界動物圖鑑10 哺乳動物(㆕) 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華民國84 年第㆕刷第113 頁《註九》鯨魚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gulee/annl.htm《註十》鯨魚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gulee/annl.htm《註十㆒》鯨魚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gulee/annl.htm《註十㆓》鯨魚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gulee/annl.htm《註十㆔》鯨魚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gulee/annl.htm《註十㆕》鯨魚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gulee/annl.htm《註十五》鯨魚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gulee/annl.htm《註十六》鯨魚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gulee/annl.htm《註十七》鯨魚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gulee/annl.htm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
鯨魚能潛水多久多深?鯨魚和人類一樣是要呼吸的,但牠能潛水多久多深呢? 一般來說,鬚鯨類潛水較淺, 齒鯨類潛水較深。鬚鯨類約可潛到 355公尺深, 而齒鯨類可潛到3000公尺深,一次潛水的時間可以長達一小時! 小形的齒鯨類也可以潛到600公尺以上的深度,但牠們潛水時間一般則只有3~4分鐘。 普通的動物吸入一次空氣只能交換10~15%的氣體,而鯨魚的肺雖然面積並不大,但是牠一次呼吸可讓肺中的空氣80~90%換新,比人的深呼吸更有效率迴游數萬公里的鯨魚?鯨魚迴游數萬公里,只因為有兩個重大的因素使然:食物及繁殖。食物場與繁殖場相隔很遠,所以鯨魚就必須長距離的迴游。從春到夏,鯨魚由暖的低緯度繁殖場游向冷的高緯度食物場,秋到冬天就由高緯度游回低緯度的地方。所以,北半球的鯨魚由北極游向赤道時,南半球的鯨魚正好從赤道游回南極,(因為南北半球冬夏正好相反)所以它們是不會互相碰面的,冬天在低緯度的暖海繁殖,夏天向高緯度的方向游去,追尋海中豐富的餌食物,這大概就是鯨魚的一生吧!集體自殺的鯨魚?鯨魚的大腦大類的大腦約有1.4公斤重,而大鯨魚的腦袋,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大的腦。其最大的就有9.2公斤重,由此可見鯨魚的壯碩。而鯨魚腦部的外觀,和其他的動物相比較,與人比較類似,那就是「腦摺」 比較多。腦的皺摺增加腦的表面積, 表示可以容納更多的腦神經細胞,神經細胞的數目可直接影響知能的高低,所以鯨魚可算是高知能的動物。 不過因為人類的大腦中,視、聽、觸等知覺分布在大腦表面的各點 ,且有一大部份用來作記憶的功能。而鯨魚的大腦卻有一大部份的面積是用來處理聽覺情報, 因此記憶的面積很小,所以鯨魚大腦使用及發達的情形就遠不及人類了! 鯨魚的眼睛 由於鯨魚是哺乳類動物,因此有很多地方是和人類很相似的,但為什麼鯨魚生活在水中可以張大眼睛,而不會滲入海水呢?如果是人類的話,在海裏張開大眼,海水是會滲入眼中的。原來鯨魚的眼球全部被類似彈簧的組織包著,眼球本身的肉壁也比一般哺乳類動物厚,有點像是一個膠囊,所以潛水的時候,也不會有水壓過大的疑慮,而且還有一點不同的就是鯨魚沒有淚腺,所以牠是不會哭泣的喔! 鯨魚有耳朵嗎?鯨魚的耳朵就在牠眼睛的稍後方,而你知道嗎?鯨魚雖然有耳朵,但是它幾乎不靠外耳來聽聲音的。仔細看一下鯨魚耳朵的結構,會有一個小小的凹處,那就是牠的外耳道出口,這個凹穴在通往頭腦的途中,孔穴幾乎細到完全塞住,然後才再變粗,最深的地方有鼓膜,就是內耳及中耳了。一般動物的聽覺是靠聲音由外耳傳入震動鼓膜 , 再傳入內耳大腦知覺 , 但是鯨魚不靠外耳來聽聲音的原因是因為牠的下巴有一層脂肪,海中傳來聲音,再經過骨中的脂肪層通到中耳,齒鯨類的鯨魚另外也有一個地方可以傳達聲音,那是在頭蓋骨的上面所覆蓋凸出的脂肪層,聲音也可以由此層傳到中耳,或由此發出聲音。所以鯨魚是不靠外耳而靠脂肪層將聲音傳到中耳的。鯨魚有四個胃!?沒錯!鬚鯨類的鯨魚有 4個胃, 齒鯨類一般也有 4個胃 ,但是初氏喙鯨居然有15個胃呢!陸地上的牛也有4個胃,牠會「反芻」,而鯨魚的 4個胃則不會「反芻」。鯨魚的第一個胃最接近食道 ,是由食道變化而來,並不分泌消化液,胃壁筋肉發達富彈性,第一個胃是最大的一個胃。 第一個胃是食物暫且儲存的「倉庫」第二、三個胃是胃液及各種分解酵素分泌的地方第二個胃是分泌鹽酸,胃蛋白每等...第三個胃是分泌黏液,並有幽門腺(第三胃有很多幽門)第四個胃是十二指腸前半變化而來,把大量的食物慢慢消化的地方食物經過第四胃後,最後才到達腸子裡去。鯨魚的肌肉你知道鯨魚的肌肉可以傳遞聲音嗎? 為什麼其他動物卻不可以呢?這是因為海水與空氣的比重不一樣。聲音在比重不同物質中傳遞時,振幅會增大或減小,聲音透過比重小的物質,傳到比重大的物質,振幅會減小,反之則變大。在空氣中,肉的比重是空氣的1000倍,所以聲音傳到動物的肉時,幾乎完全消失振動, 但是海水與肌肉的比重只有 8倍,所以在海中的聲音可以傳入肉中而不至於消失。這就是鯨魚接收聲音時與人或動物不相同的原因。
宇宙的藝術大師,在第五日,創造了這群堪稱世間奇物的海中巨霸──鯨魚。 造物主賦予鯨魚的特長與能力,在動物界中是獨一無二的: 有些鯨魚可以用每小時十公里的速度捕食,以每小時三十五公里的平均速度作長途旅行,必要的話,還可以辨別六十五種不同的生物。 有些鯨魚每年可以作一萬公里的長途旅行,此天文數字只有空中的候鳥可與比擬。 有些鯨魚甚至會作曲。 有些鯨魚可以噴出十五米高的氣霧。 有些鯨魚可以保持三千米深的潛水紀錄。 有些鯨魚的驅動力超過八百五十馬力。有些鯨魚的肺活量超過三千公升。有些鯨魚的乳汁脂肪含量超過百分之四十二。有些鯨魚的舌頭之大可與兩匹駿馬相比。 有些鯨魚的主動脈直徑達五十公分,與城市排水管道的粗細不相上下。鯨魚雖然有魚字,其實牠並不是魚類,而是哺乳類動物,牠有許多和魚類極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魚類是左右擺動尾鰭來使身體前進,而鯨魚卻是以上下擺動尾鰭的方式前進。牠們利用前端的鰭狀肢來保持身體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鯨魚背部的上端還有能保持身體垂直的鰭呢!鯨魚是群集動物,牠們通常成群結隊的在海裏生活,可是當鯨魚呼吸時,就需要游到水面上來,這時鯨魚是利用頭上的噴水孔來呼吸,呼氣時,空氣中的濕氣會凝結而形成我們所熟悉的噴泉狀。專家們甚至可以從噴水的高度、寬度及角度,來辨識鯨魚的種類呢!鯨魚的種類很多,大致分成齒鯨和鬚鯨兩大類。鯨魚的表皮下有著極厚的脂肪層,那就是俗稱的鯨油,它可以使鯨體保持溫暖,而且也能貯存能量以供應不時之需。由於鯨魚體內擁有許多特殊的構造,使牠能夠長時間的在水中屏庄呼吸、減慢心跳速度,因此當牠沈到海底,總要經過一段長時間後,才會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貯存氧氣的構造外,當身體某個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時,體內還會有集中供應的特殊機能呢!齒鯨中的抹香鯨在覓食時,甚至能潛入2200公尺深的海底。抹香鯨的巨大頭部裏有類似浮箱功能的大量油脂,使牠可以任意的沈浮。藍鯨是鬚鯨中最大的一種,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動物,身長在 33.6公尺以上,而體重可達 170 公噸呢!灰鯨也是鬚鯨的一種,貝有定期進行長距離遷徙迴游的特性。每年,灰鯨成群的從極區游向加利福尼亞灣進行繁殖,然後再待著小鯨魚們由回北方的覓食地,整個旅長達一萬八千公里之遠呢!在海洋捕鯨的漁民能發覺活動在幾公里範圍內的鯨類, 他們憑什麼知道在波濤洶湧的大海裏有沒有鯨呢?原來鯨魚有一個容易暴露自己的『缺點』,鯨雖然生活在水中卻仍舊要用肺呼吸大氣中的氧氣,鯨的鼻孔與別的哺乳動物不同, 他沒有鼻殼,鼻孔開口在頭頂兩眼中間,有的種類兩個鼻孔靠在一起,有的兩個鼻孔併成一個孔了。鯨的肺很大, 如:藍鯨的肺重約1500公斤,肺內可裝上15000公升的空氣, 這樣大的肺活量,對鯨來說有很大好處,即可以不必經常浮在海面上呼吸空氣了。 但是潛水時間也不能太長,一般過了十幾分鐘後還是需要 露出水面透一透氣的,換氣時先要把肺中大量的空氣排出來, 由於強大的壓力,噴氣時發出很大的聲音,有時竟像小火車的汽笛聲,強有力的氣流衝出鼻孔時,把海水帶到空中,在藍色 的海面上就出現了海中噴泉,在寒冷的海洋裏因為外界的空氣比肺內的空氣冷,肺中呼出的濕空氣因變冷而凝結成小水珠,也能形成噴水,鯨在深水裏時,肺中的空氣受到強烈地壓縮, 壓縮的蒸汽有力地擴散,也造成了噴水。 各種鯨噴出的水柱其高度形狀和大小是不同的,藍鯨的噴水可達9到12公尺高,捕鯨人不但能從遠處根據噴水發現鯨類,還能判別鯨的種類大小呢! 鯨魚是從生出來之後就會噴水了
海豚是小型的鯨魚,牠們被歸類於鯨魚的齒鯨類裡
鬚鯨因為體型大, 需要的氧氣也較多, 因此有兩個噴水孔.
齒鯨體型較小, 需要氧氣也較少, 因此只有一個噴水孔.
鯨魚的英文是 WHALE [hwel]海豚的英文是 DOLPHINE ['dalfin]
資料來源 : eserver.nhltc.edu.tw/classc/909253/indexaa.htm
參考資料 知識 + & eserver.nhltc.edu.tw/classc/909253/indexaa.htm
海豚是小型的鯨魚,牠們被歸類於鯨魚的齒鯨類裡
鬚鯨因為體型大, 需要的氧氣也較多, 因此有兩個噴水孔.
齒鯨體型較小, 需要氧氣也較少, 因此只有一個噴水孔.
鯨魚的英文是 WHALE [hwel]海豚的英文是 DOLPHINE ['dalfin]
資料來源 : eserver.nhltc.edu.tw/classc/909253/indexaa.htm
參考資料 知識 + & eserver.nhltc.edu.tw/classc/909253/indexaa.htm
垃圾魚: 琵琶鼠魚
中 文 名: 琵琶鼠魚 保 育 別: 一般類 中文科名: 棘甲鯰科 俗稱「琵琶鼠」或「老鼠魚」學 名: Liposarcus multiradiatus Hancock 18.. 琵琶鼠的英文又名angler意指釣魚者or Pterygoplichthys multiradiatus (Pleco)
垃圾魚又稱琵琶鼠魚,原產於南美洲,喜歡以水中死屍、藻類、落葉、青苔等物為食,起初是水族業者引進賣給顧客放養於水族箱,以便吃食雜穢物淨化水箱,扮演「清道夫」的角色。該類族群的日漸壯大,不僅和其他本土魚類搶食水中食物,將來一旦失去食物來源,恐會攻擊其他魚類、魚卵,以及啃食本土性的水中植物,造成另一種生態浩劫。 琵琶鼠魚別名:垃圾魚棲息環境:棲息於大小河川、湖泊外形特徵: 外觀成黑色、有白色斑紋。垃圾魚消化系統大多集中在魚體上半身,下半身才有肉,因垃圾魚屬腐食性動物,腸胃等內臟雜穢物非常多,魚肉雖可食用,但最好把前半段剁掉。食物來源: 水中死屍、藻類、落葉、青苔等物為食 琵琶鼠魚入侵河川,嚴重影響生態,引起縣政府重視,宜蘭縣府農業局最近邀請專家研商如何解決,決定近期內採誘籠誘捕琵琶鼠魚及舉辦捕釣魚活動,達到遏阻快速繁殖的效果;長期向中央政府爭取經費,請學術單位展開基礎生態研究,尋求有效對策。去年在冬山河出現很多琵琶鼠魚,今年危害範圍擴大,連宜蘭河等河川都深受琵琶鼠魚危害,漁民捕釣魚時,常發現大量琵琶鼠魚,抱怨不斷,引起縣長劉守成重視,指示農業局儘速研議解決問題。農業局最近邀請台大、國立宜蘭技術學院教授及相關單位研商,琵琶鼠魚屬於南美洲外來種,因為是水族箱的清道夫,有「垃圾魚」之稱,近年來很多民眾養在水族箱內,魚體長大後就丟在河川,加上垃圾魚繁殖力強,以致河川充斥這種魚。農業局漁業課人員昨天進行垃圾魚「解剖」實驗,從剖開的內臟發現,垃圾魚消化系統大多集中在魚體上半身,下半身才有肉,因垃圾魚屬腐食性動物,腸胃等內臟雜穢物非常多,魚肉雖可食用,但最好把前半段剁掉。---------------------------------------------------------------------------琵琶鼠魚屬於鯰目(Siluriformes)、棘甲鯰科(Loricariidae),除了垃圾魚之外,它還有一個俗名為清道夫。十多年前,隨著飼養熱帶魚的風潮,琵琶鼠魚被大量引進,以清除水族箱內的碎屑殘渣,為飼主省去不少麻煩,所以這兩個封號便不脛而走。近年來,因為人們的棄養,卻為台灣帶來繼「福壽螺」事件後的另一起生態風暴。為了瞭解這台灣河川的外來「新霸主」,我們在農委會之委託下開始對它進行在本土河川內之生活史調查。以下就針對該物種的分類、分佈、生活型態、經濟價值及其適應能力作簡單介紹。分類: 世界上的琵琶鼠魚有一百多種,國內較常見的種類為琵琶鼠、皇冠琵琶鼠及黃金琵琶鼠,而目前充斥本土河川的琵琶鼠種類是體色為深褐色具淺色花紋的種類。分布: 琵琶鼠魚原產於南美洲之巴拿馬、巴西、哥斯大黎加等地。主要分布於亞馬遜河主、支流,屬於淡水魚種,但也曾在巴拉圭的河海交界處發現其蹤跡。引入台灣後,全省主、次要河川現在皆有分布,例如:冬山河、淡水河、大漢溪、頭前溪、濁水溪、高屏溪、阿公店溪、二仁溪,及農田灌溉渠道等。生活型態: 琵琶鼠魚的體長在原產地約在50至60公分間,但在水族箱內很少超過30cm,不過,在台灣之水族箱內,飼養一年後,其體長就會成長至20 ~ 30 cm。依據我們在高雄縣高屏溪下游的觀察得知,野外族群之個體體長多在50至60公分間,而生殖腺成熟的個體體長大多超過30 cm。所以就體型而言,在台灣的琵琶鼠魚野外族群已可長成原分布地區之個體長度。但是,在琵琶鼠魚的性別分辨上,目前仍不易由體型的型態與大小判別。 結論: 外來種一旦適應其入侵區域的生活環境,常在無天敵,可多產的狀況之下,對本土物種產生排擠效應,破壞原有生態系的平衡。同時,外來種之族群一旦建立後,移除及防治成本可能極高,甚至有時根本無法做到。國人長期以來的宗教放生及棄養等行為,均為台灣地區目前外來種充斥之主要原因,為了台灣地區生態環境之健全及本土物種之生存,實在有加以規範之必要。
琵琶鼠魚又叫做垃圾魚,以前大家都飼養熱帶魚的年代,許多人把琵琶鼠魚當作清除箱底碎屑殘渣的垃圾魚,牠有一百多種,有些會長到50-60公分,但是在水族箱內的大多沒有這麼大。雖然牠會清除水族箱內的碎屑,但是也有很多不但會清除箱底碎屑,還會連你的水藻和飼料都吃掉唷。在飼養琵琶鼠魚之前,我們不妨來看看在台灣,這種原本被當作清道夫的寶貝,現在又是怎樣被認為是生態殺手呢。 話說琵琶鼠魚原產於南美洲之巴拿馬、巴西、哥斯大黎加等地,牠會貼在水族箱的底層不動,也會鑽洞,外型有一個像鯰一樣特化的吸盤口器,由此可知,牠是一種在底層覓食的底棲魚,主要是以藻類和底層有機物為食,有時甚至會吃其他種魚的卵或是攻擊受傷的魚,所以在養琵琶鼠魚的時候,還必須要考慮這些事情呢!不過因為它還蠻漂亮的,五彩繽紛,所以還有不少人喜歡呢。當然,牠們也有其貌不揚小小醜醜的品種,那就只好依靠他們的清除功夫獲得人類的喜愛囉。 但是近幾年,琵琶鼠魚已經變成許多保育人士口中的生態殺手。事實上,牠們不但可以像一般的魚類用鰓呼吸,在含氧量低的地方,他的胃也可以幫助呼吸,不但如此,他們的血紅素還有比一般魚類更多的攜氧能力,所以在低氧的環境下仍然可以存活。這樣下來,他們有比較高的生存機會。再加上這些外來種,在台灣的溪流中並沒有除了人類之外的天敵,數量不斷的增多,也就對原生的台灣溪流物種造成威脅,破壞生態系的平衡,也難怪人喊打了。 琵琶鼠魚並不是不能養,而是飼養者對於外來種破壞生態平衡的嚴重性必須有正確的認識,千萬不要棄養這些琵琶鼠魚,放到溪流中,或是放生的宗教概念,都會對生態造成莫大的影響。總之,琵琶鼠魚在飼養之前,就必須評估牠在你的水族箱裡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又會不會將牠棄養,變成整個環境的負擔,都是我們在飼養之前應該三思的囉。
垃圾魚又稱琵琶鼠魚,原產於南美洲,喜歡以水中死屍、藻類、落葉、青苔等物為食,起初是水族業者引進賣給顧客放養於水族箱,以便吃食雜穢物淨化水箱,扮演「清道夫」的角色。該類族群的日漸壯大,不僅和其他本土魚類搶食水中食物,將來一旦失去食物來源,恐會攻擊其他魚類、魚卵,以及啃食本土性的水中植物,造成另一種生態浩劫。 琵琶鼠魚別名:垃圾魚棲息環境:棲息於大小河川、湖泊外形特徵: 外觀成黑色、有白色斑紋。垃圾魚消化系統大多集中在魚體上半身,下半身才有肉,因垃圾魚屬腐食性動物,腸胃等內臟雜穢物非常多,魚肉雖可食用,但最好把前半段剁掉。食物來源: 水中死屍、藻類、落葉、青苔等物為食 琵琶鼠魚入侵河川,嚴重影響生態,引起縣政府重視,宜蘭縣府農業局最近邀請專家研商如何解決,決定近期內採誘籠誘捕琵琶鼠魚及舉辦捕釣魚活動,達到遏阻快速繁殖的效果;長期向中央政府爭取經費,請學術單位展開基礎生態研究,尋求有效對策。去年在冬山河出現很多琵琶鼠魚,今年危害範圍擴大,連宜蘭河等河川都深受琵琶鼠魚危害,漁民捕釣魚時,常發現大量琵琶鼠魚,抱怨不斷,引起縣長劉守成重視,指示農業局儘速研議解決問題。農業局最近邀請台大、國立宜蘭技術學院教授及相關單位研商,琵琶鼠魚屬於南美洲外來種,因為是水族箱的清道夫,有「垃圾魚」之稱,近年來很多民眾養在水族箱內,魚體長大後就丟在河川,加上垃圾魚繁殖力強,以致河川充斥這種魚。農業局漁業課人員昨天進行垃圾魚「解剖」實驗,從剖開的內臟發現,垃圾魚消化系統大多集中在魚體上半身,下半身才有肉,因垃圾魚屬腐食性動物,腸胃等內臟雜穢物非常多,魚肉雖可食用,但最好把前半段剁掉。---------------------------------------------------------------------------琵琶鼠魚屬於鯰目(Siluriformes)、棘甲鯰科(Loricariidae),除了垃圾魚之外,它還有一個俗名為清道夫。十多年前,隨著飼養熱帶魚的風潮,琵琶鼠魚被大量引進,以清除水族箱內的碎屑殘渣,為飼主省去不少麻煩,所以這兩個封號便不脛而走。近年來,因為人們的棄養,卻為台灣帶來繼「福壽螺」事件後的另一起生態風暴。為了瞭解這台灣河川的外來「新霸主」,我們在農委會之委託下開始對它進行在本土河川內之生活史調查。以下就針對該物種的分類、分佈、生活型態、經濟價值及其適應能力作簡單介紹。分類: 世界上的琵琶鼠魚有一百多種,國內較常見的種類為琵琶鼠、皇冠琵琶鼠及黃金琵琶鼠,而目前充斥本土河川的琵琶鼠種類是體色為深褐色具淺色花紋的種類。分布: 琵琶鼠魚原產於南美洲之巴拿馬、巴西、哥斯大黎加等地。主要分布於亞馬遜河主、支流,屬於淡水魚種,但也曾在巴拉圭的河海交界處發現其蹤跡。引入台灣後,全省主、次要河川現在皆有分布,例如:冬山河、淡水河、大漢溪、頭前溪、濁水溪、高屏溪、阿公店溪、二仁溪,及農田灌溉渠道等。生活型態: 琵琶鼠魚的體長在原產地約在50至60公分間,但在水族箱內很少超過30cm,不過,在台灣之水族箱內,飼養一年後,其體長就會成長至20 ~ 30 cm。依據我們在高雄縣高屏溪下游的觀察得知,野外族群之個體體長多在50至60公分間,而生殖腺成熟的個體體長大多超過30 cm。所以就體型而言,在台灣的琵琶鼠魚野外族群已可長成原分布地區之個體長度。但是,在琵琶鼠魚的性別分辨上,目前仍不易由體型的型態與大小判別。 結論: 外來種一旦適應其入侵區域的生活環境,常在無天敵,可多產的狀況之下,對本土物種產生排擠效應,破壞原有生態系的平衡。同時,外來種之族群一旦建立後,移除及防治成本可能極高,甚至有時根本無法做到。國人長期以來的宗教放生及棄養等行為,均為台灣地區目前外來種充斥之主要原因,為了台灣地區生態環境之健全及本土物種之生存,實在有加以規範之必要。
琵琶鼠魚又叫做垃圾魚,以前大家都飼養熱帶魚的年代,許多人把琵琶鼠魚當作清除箱底碎屑殘渣的垃圾魚,牠有一百多種,有些會長到50-60公分,但是在水族箱內的大多沒有這麼大。雖然牠會清除水族箱內的碎屑,但是也有很多不但會清除箱底碎屑,還會連你的水藻和飼料都吃掉唷。在飼養琵琶鼠魚之前,我們不妨來看看在台灣,這種原本被當作清道夫的寶貝,現在又是怎樣被認為是生態殺手呢。 話說琵琶鼠魚原產於南美洲之巴拿馬、巴西、哥斯大黎加等地,牠會貼在水族箱的底層不動,也會鑽洞,外型有一個像鯰一樣特化的吸盤口器,由此可知,牠是一種在底層覓食的底棲魚,主要是以藻類和底層有機物為食,有時甚至會吃其他種魚的卵或是攻擊受傷的魚,所以在養琵琶鼠魚的時候,還必須要考慮這些事情呢!不過因為它還蠻漂亮的,五彩繽紛,所以還有不少人喜歡呢。當然,牠們也有其貌不揚小小醜醜的品種,那就只好依靠他們的清除功夫獲得人類的喜愛囉。 但是近幾年,琵琶鼠魚已經變成許多保育人士口中的生態殺手。事實上,牠們不但可以像一般的魚類用鰓呼吸,在含氧量低的地方,他的胃也可以幫助呼吸,不但如此,他們的血紅素還有比一般魚類更多的攜氧能力,所以在低氧的環境下仍然可以存活。這樣下來,他們有比較高的生存機會。再加上這些外來種,在台灣的溪流中並沒有除了人類之外的天敵,數量不斷的增多,也就對原生的台灣溪流物種造成威脅,破壞生態系的平衡,也難怪人喊打了。 琵琶鼠魚並不是不能養,而是飼養者對於外來種破壞生態平衡的嚴重性必須有正確的認識,千萬不要棄養這些琵琶鼠魚,放到溪流中,或是放生的宗教概念,都會對生態造成莫大的影響。總之,琵琶鼠魚在飼養之前,就必須評估牠在你的水族箱裡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又會不會將牠棄養,變成整個環境的負擔,都是我們在飼養之前應該三思的囉。
[吳郭魚]
吳郭魚,源出於非洲的熱帶平凡魚種,台灣卻化腐朽為神奇,從吳郭魚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台灣產業突破瓶頸,迎接挑戰的意志與決心,養殖業的生命力表現無遺。一、台灣吳郭魚的由來民國卅五年日本戰敗後的第二年,許多被徵調至南洋服役的台灣兵士,集中在新加坡的兵營中等待遣返,四月十九日,兩位年青人悄悄地潛越日本養殖場的三層鐵絲網,脫下內衣充當漁網,撈取了孵化約五天的「帝士魚」苗數百尾,放入帶來的鳳梨空罐之中,連跑帶衝地回到營內,仔細一算還賸下約一百尾…。這兩位膽大又有遠見的年青人就是吳振輝先生與郭啟彰先生。郭啟彰在入睡前小心翼翼地把這些寶貴魚苗裝入水桶,放在營門角落,以便次日攜返台灣,不料卻被晚歸的台灣同鄉,宜蘭人李讚生誤以為是髒水倒入水溝,經人告知才驚覺,在同伴的協助之下,好不容易才從水溝中捉到活魚苗20尾。第二天上船時再計算只有16尾。從新加坡至基隆10天航程中,郭啟彰以自己配給的生活用水,為魚苗換水,細心照顧,輾轉回到旗津老家時,只活存13尾。這13尾魚苗5雄、8雌就是台灣吳郭魚的鼻祖。郭啟彰先生在旗津老家住屋旁挖了一個小魚池,將這13尾魚苗放養其中,三個月以後繁殖了 1,526尾。民國三十五年九月,在高雄市愛河東岸租魚池一甲二分,僱工養殖。不幸,民國三十六年夏天的一場豪雨,池中數十萬尾魚苗幾乎全部流失,從此台灣南部逐漸都有了這種魚的蹤跡。吳振輝先生,屏東縣人,出生於1907年7月7日,父吳臥龍曾在屏東阿猴街開醫生館。吳先生小學就讀屏東公學校,畢業後負笈東瀛,先後就讀日本京都同志社中學,東京高等學校,京都帝大農學院經濟部。畢業後受聘中國東北滿州鐵路公司,被派往印尼蘇門答臘擔任調查員。民國卅五年在新加坡認識郭啟彰先生,共同前往撈捕帝士魚苗,由郭帶回台灣。吳先生卅六年返台,曾在台大農學院任教,後在農復會及農林廳任職,於65歲退休,1979年8月去世,享年 84歲。當筆者接到郭啟彰先生告知吳振輝先生往生的訊息,才驟然警悟到我輩的疏忽,四十多年來漁業界幾乎已經把他們給遺忘了。郭啟彰先生,高雄市旗津人,民國元年十月四日出生於高雄中洲的捕魚世家,從第一公校中洲分教場(今中洲國小)第一名畢業後,進入高雄商業補習學校,二年畢業,任職中洲派出保甲事務所書記,第二年轉任中洲漁業組合書記,獲公費赴日本考察水產養殖,回國指導蚵、蚶等養殖。民國三十二年,郭啟彰先生被日本海軍徵調至新加坡服役,軍方借重他的養殖經驗,分派他至養殖場養「帝士魚」,飼養期間,郭先生發現「帝士魚」的生態習性很適合台灣養殖,就打定主意設法將這種魚引殖到台灣。卅五年春,在集中營等待遣返時,遇見同營的吳振輝先生,閒談中吳先生表示亦養過這種非洲種的帝士魚,也覺得很適合在台灣養殖,於是兩人合作成功地將「帝士魚」帶回台灣。「帝士魚」是當時的日本名字,引進台灣以後並沒有正式予以命名,因為它來自南洋,所以大家將它之為「南洋鯽仔」或「南洋魚代仔」。郭啟彰先生於卅六年秋,把繁殖出近百萬尾魚苗,分別放養於嘉南大圳、麻豆埤、嘉義紅毛埤、恒春龍泉潭及台南市民張壽齡等處放養,成績並不好,經濟上並未獲得些許回收,但因此「帝士魚」就迅速繁殖分佈於台灣各地。民國卅七年高雄縣長毛振寰,為了感念郭啟彰先生在高雄縣境內大貝湖(今之澄清湖)放養這種魚苗頗具績效,乃按兩人姓氏,依吳振輝先生年長敘姓在前,將這種南洋鯽仔稱之為「吳郭魚」。民國卅八年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正式發布將此魚命名為「吳郭魚」。民國四十一年八月十五日,當時的省主席吳國禎特頒扁額一面,上刻「利溥民生」四字表揚吳郭二人,該扁額至今仍為郭啟彰先生所收藏。吳郭魚初引進台灣的時候,並沒有立刻受到業者甚至農政單位的接納,很多人懷疑「這種魚沒有經濟價值」。經過水產試驗單位的觀察試驗,民國四十年台灣省農林廳開始推廣吳郭魚稻田養殖,當時推廣稻田養殖吳郭魚,除了收成吳郭魚以外,主要還可以減輕水稻的病蟲害、節省水田的肥料、減少除草的次數等誘因。稻田養殖的方法,是在稻田四週挖掘 一3-4尺寬的魚溜水溝,水溝與田畔有許多出入口相通,魚可自由進出,水溝外堤加高堅固以防魚逃逸。每坪放養吳郭魚苗4~5尾,魚苗放養2~3月後即開始繁殖,約在第一期水稻收穫前就可以陸續收成出售。一甲稻田一年約可收穫一千台斤左右。吳郭魚為雜食性,不論水中的小魚、小蝦、貝、蚊蟲幼蟲、浮游生物、植物幼芽、水草、苔… 或是米糠、豆餅、麩皮、藷粉… 等飼料,無所不食。水田或魚池經過施肥以後,水中各種生物生長快速,吳郭魚飼料豐富自然迅速成長。早期台灣農家有機肥料(牛、豬、雞等家畜禽的排泄物)來源充足,農民養殖吳郭魚普遍都施以有機肥,促進池中生物生長,而產生吳郭魚是吃糞長大的錯誤觀念。二、吳郭魚的生態習性吳郭魚(Tilapia)原產於非洲之熱帶魚類。全世界共有100多種,做為經濟養殖的也有十多種,為熱帶地區最為普遍的魚種。吳郭魚在分類上屬鱸型目,鱸型亞目,慈鯛科,體型與鱸魚、鯛魚近似。體側扁、胸鰭、腹鰭、尾鰭都很大,尾鰭呈圓形無分叉,背鰭有硬棘15~17,軟條10~12,腹鰭1棘5軟條;臀鰭3硬棘10軟條;胸鰭13軟條,各鰭之硬棘均十分銳利。體色因種類略有不同,一般呈黑灰色、銀灰色、藍灰色,在水中會隨著棲息的環境略為變色以為保護。成熟以後雄魚色澤鮮麗,各鰭邊緣呈現鮮紅之婚姻色。吳郭魚係卵生,卵黃色,卵粒呈雞蛋形,大小長徑約 1.5mm,短徑約1.0mm,每尾魚產卵數因魚種、體型大小、季節及與上次產卵的間距而有不同。過冬後首次達到成熟初產者,產卵數僅40~50粒,大型魚則可達數百或千粒卵。吳郭魚對環境的適應力大,除不耐寒冷外,對環境的變化、疫病的抗力都很強、雜食性容易飼養,生長快速肉質好,是適合養殖的魚種。吳郭魚為口腔孵化(Mouth breeber )類魚種,魚卵體外受精,雌魚將卵含入口中,下額後部突起膨脹,母魚鰓蓋及下顎顫動,以口吸吹水流,使受精卵在母魚口中有如口哨中之軟木塞不斷轉動,魚卵在水溫26℃時,約5~7日孵化,再將過一週可自由游泳,此時母魚依然在旁保護,遇有驚嚇,魚苗又立即游入母魚口中,孵化後10天以上才完全脫離母魚自行生活。吳郭魚繁殖力極強,只要水溫合適(25℃以上)週年四季都能產卵繁殖。孵化後之稚魚,經過100~150天又可再繁殖。魚卵孵育期間,母魚停止攝食,因此生長呈停滯狀態,且在適溫條件下,每隔3~4週又可再產卵繁殖,故在相同的條件之下,雌魚體型較小,成長速度慢,經濟價值低。由於吳郭魚生產頻度高,世代間隔時間短,在繁殖的過程中,往往因魚苗大量繁生,生產力及環境抑制的情況之下,整池都是無經濟價值的小魚,造成繁殖業者的困擾。吳郭魚有領域性,特別在生殖期,成熟雄魚開始在池底做窩,做窩時先選擇場所,然後以口啣池底泥沙,一口一口地往四週堆起,形成一個直徑約體長3~4倍,深為體高2~3倍之圓形凹穴。工作期間或完成以後,遇到其他雄魚或魚類,即予以驅逐,成為自己的地盤。遇到中意的雌魚則予引導進入新居,雄魚雌魚相互環繞,偎依逐游,雄魚以吻或身體刺激雌魚腹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雌魚開始放卵,同時雄魚排精,雌魚一方面將受精卵含入口中,一方面繼續放卵受精,經過多次排卵放精,受精卵全部含入雌魚口中,完成交配,雄魚游泳離去,將孵育工作交由雌魚獨自負擔。吳郭魚原產於非洲,性不耐寒,對低溫抵抗力弱,一般而言,水溫在10℃以下即易凍傷死亡,所以吳郭魚養殖普通均在本省南部,中北部地區之池埤水庫,雖然草、鰱、鯉等淡水混養中,也都放養吳郭魚,但一般都在冬季來臨前收成,以避免寒流來時凍斃造成損失。吳先生與郭先生所引進的吳郭魚,學名莫三鼻克吳郭魚(Tilapia mo-ssambica ),係最早引進,有人又稱之為在來種吳郭魚,以和後來引進的吳郭魚加以區別,其實並不適宜,到底它還是從外地引進,並非本土原有的魚種。莫三鼻克吳郭魚體型延長而側扁,厚唇,體色呈暗棕色,繁殖期呈黑色,成魚體型小,不耐寒(約12℃即有凍斃之慮),加上顏色較黑,經濟價值不高。因其體色黝黑,故也有人稱為黑種吳郭魚。針對最早引進之莫三鼻克種吳郭魚,在養殖上之缺點,如體型小、色澤黑、怕冷、繁殖力過強等,漁政機關與研究人員紛紛努力求突破,以提高養殖吳郭魚的經濟效益。對吳郭魚不耐寒的弱點,民國52年唐允安先生(曾任水產試驗所台南分所長)從南非引進非洲最耐寒的吉利吳郭魚(T. zillii)16尾,本魚種可耐水溫至5~6℃,然其體型較莫三鼻克種更遜一籌,此魚好鬥,嗜食動物性食物,肉味亦不佳,且種性強不易和其他種交配,故該種魚漸已淘汰,目前只有在少數地方偶而發現。三、尼羅魚引進與福壽魚民國五十四年,我國一位在日本鹿兒島大學水產學部水產增殖科就讀的留學生游祥平(現為海洋大學教授,我國甲殼類權威學者),安排該校社團—海洋生態研究會,至南台灣恆春一帶採集標本,並拜訪當時台灣省水產試驗所所長鄧火土先生。會晤中,日人西源二郎提到日本鹿兒島指宿市利用溫泉養殖熱帶性尼羅吳郭魚,台灣亞熱帶氣候應可一試,鄧所長立即拜託西源氏及游教授設法引進。游教授回日本以後,報告其魚類學教授今井貞彥請向指宿市索取魚苗。民國五十五年七月今井教授取到魚苗要交給游教授帶回台灣,此時游教授已經考取日本九州大學研究所開始就讀。當游教授向他的指導教授請假2週回台灣,送魚苗兼省親,卻受到斥責,「四月剛考入,七月就要請假多天」,訓了一頓。游教授除了央請副教授代為說項以外,並保證,此次如准予返台,今後幾年內修碩士、博士的期間中絕不再請假,而終於獲得核准。七月三十日中午,鹿兒島大學海洋生態研究會會長安藤五郎,將 32尾尼羅吳郭魚,分裝2支PE袋,經換水打氣後搭國泰班機運回台北,當時水產試驗所鹿港分所長郭河先生至機場接手,運往鹿港水試分所飼養。此後五年,一直到民國六十年三月游教授取得博士學位為止,從沒有再請假,實踐了自己的諾言,也為我國吳郭魚引進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尼羅吳郭魚(T. nilotica) 為吳郭魚中較大型者,灰褐色,體側有明顯垂直條紋,體色較淡,肥滿度高,呈橢圓形,較耐寒、雜食性、體型大、成長快速、商品價值高,為消費者所喜愛。尼羅吳郭魚經鹿港水試分所飼養試驗結果,確有生長快速、雌魚可長大,耐寒性較強,肉質較好等優點。經過反覆試驗,民國五十八年郭河先生將莫三鼻克吳郭魚與尼羅吳郭魚雜交,改良吳郭魚品種。雄性尼羅吳郭魚與雌性莫三鼻克種雜交所得之子代稱為正雜交吳郭魚,反之雌尼羅魚與雄莫三鼻克交配之子代為反雜交吳郭魚。因吳郭魚雜交以雄魚為主,正雜交吳郭魚的形態、習性與尼羅魚較近似,但生長速度、體型要大得多。反雜交吳郭魚的生態習性與莫三鼻克種較相似,生長速度、體型雖有增加但不明顯。據試驗報告,成長 4個月各種吳郭魚的體型比例為:如莫三鼻克100%;尼羅魚120%;反雜交♂ T.mossambica×♀T. nilotica=137%;正雜交♂ T. nilotica × ♀T. mossambica=200%。正反雜交之子代明顯比其親代生長快速,體型巨大得多。鄧火土所長將這些正反雜交培養出來的魚,命名為「福壽魚」,並且推廣到民間大量飼養。民國五、六十年代,「福壽魚」家喻戶曉,為農漁民及一般消費者最重要的動物蛋白來源。直到今天許多五十歲以上的消費者,還經常稱吳郭魚為「福壽魚」。四、歐利亞吳郭魚與單性養殖民國六十三年,水產試驗所研究人員廖一久、黃丁郎及曾文陽三人,奉派前往參加在以色列第三大城海發市舉行之「第一屆國際鳥魚生物、資源和養殖研討會」,出發以前水試所鄧所長曾經交給曾文陽先生一張手諭,交代了 5項任務,包括考察以色列的水產教育制度,收集以色列中小學、高中的生物課…等,其中有一項就是引進優良魚類新品種。會議結束以後,曾文陽博士參加吳郭魚繁殖參觀團與美國代表同行。經由美國朋友的介紹,認識以色列的漁業局長克拉蒙先生,安排參觀及提供吳郭魚資料,發現有2種吳郭魚T. aurea及T. galilaea的數量相當可觀,特別是T. aurea應該適合台灣養殖,乃有了引入台灣的想法。當曾博士向同來的廖、黃二位提出引進歐利亞吳郭魚(T. aurea)的構想時,曾經有過一番熱烈的討論與辯論。因為任何一新品種引入,必須先審慎研究其生態及對環境的影響,不得不慎重故耳。最後三人達成共識,共同引進。曾博士利用參觀訪問之便,私下向 Ein Hamifratz養殖場場主Saul Shile表示希望能購買或獲得贈送歐利亞吳郭魚苗100尾。結果這100尾歐利亞吳郭魚按時送到,在廖一久博士安排下,灌充氧氣,順利離開以色列飛往新加坡。三位學者依原訂行程,又在新加坡待了3天,香港2天,但旅途中一切以魚苗為優先,小心伺候這 100尾歐利亞吳郭魚,終於完整地將它們帶回了台灣,也為台灣吳郭魚養殖史上劃出了新的一頁。歐利亞吳郭魚呈暗棕色,生殖季節身體帶灰藍色,體側之縱走斑紋不若尼羅吳郭魚明顯,較耐低溫且能生存於半鹼水之中,雜食性、繁殖力強,雖然體型不若尼羅吳郭魚,但本種與尼羅種雜交可育成 100%雄性子代,具有養殖上需求之特性。吳郭魚過度的繁殖力,常使得魚塭中魚的密度過高,小型魚充斥,消耗飼料,不具經濟性,成為養殖吳郭魚的障礙。國內外養殖業、專家學者,莫不挖盡心思謀求解決之道。最簡單的方法是用人力把多餘的魚苗移出,或同時放養掠食性魚將魚苗吃掉,這種方式雖不能減少吳郭魚的繁殖次數,但生產量可以增加。箱網養殖也是解決吳郭魚過度繁殖的方法,箱網環境阻止吳郭魚掘穴、受精、含卵的過程,使得繁殖無法繼續。西元 1962 年 Fihselson將尼羅種吳郭魚與歐利亞吳郭魚雜交,得到100%完全雄性之子代,此後陸續有試驗顯示,還有許多種不同雜交方式可以得到完全雄性之子代。此一結果提出了解決養殖吳郭魚魚苗氾濫問題新的方向。單雄性吳郭魚養殖不但魚池內的族群數量得以控制,不再有生殖行為及生殖爭鬥,雄性魚體型及生長速度又比雌魚大得多,確實為養吳郭魚的一大福音。歐利亞吳郭魚引進台灣以後,經過鹿港水試分所以雄歐利亞與雌尼羅魚雜交,證實可得到完全雄性之子代。惟因本省原引進之尼羅吳郭魚,經過多年,種的純度已令人懷疑,由外部形態又很難分辨,業者在雜交繁殖魚苗的過程中很難獲得 100%雄性子代,但若經過仔細選種雄性子代的比例常在90%以上,也可以降低魚池魚苗氾濫的困擾。為根除吳郭魚過度產卵繁殖的障礙,一般業者還是將雜交所出高比率雄魚苗群,經過一段時間養殖以後,利用雌魚、雄魚生殖突起外部形態之差異,人工挑選雄魚,達到單養雄魚的目的。民國六十年代,國內學者也仿國外之試驗,以甲、乙基睪固酮,混合在飼料內投飼吳郭魚仔魚,結果均能使各種吳郭魚達到雌魚變雄魚的變性效果,其成長也比未經投飼藥物的對照組多27%。但因仔魚期魚苗無法辨別雌雄,以藥物變性除成本較高,在投飼期間若管理不當,攝餌不勻,常造成體型大小差異或變性不完全,故一直未為商業化經營所採用。民國七十年黃丁郎先生自哥斯大黎加引進賀諾魯種吳郭魚(T. horn-oum),賀諾魯種吳郭魚形態與生殖力與莫三鼻克種近似,不耐寒,生長速度緩慢,但本種雄魚與雌性莫三鼻克種、尼羅種及歐利亞種吳郭魚雜交,皆可獲得完全雄性之魚苗,為本種之特色,可利用於生產雄性魚苗之繁殖。民國七十年廖一久博士從南非引進黑邊吳郭魚 (T. rendalli),此種魚與吉利吳郭魚生態習性相近,體型不大且成長緩慢,不適本省推廣養殖。五、紅色吳郭魚民國五十七年鹿港水試分所長郭河,從彰化縣埔鹽鄉籍之魚苗販李錦慶處得知,台南地區發現有一種紅色吳郭魚苗出售,為了探其究竟,郭所長乃請其代為購買,後經李購紅吳郭魚苗 100尾贈送水試分所試驗。經養成發現紅吳郭魚的形態、生態幾乎與莫三鼻克種吳郭魚近似。魚體色呈橙紅色上有黑斑,眼睛有動物白變種Albino常出現的紅色。故郭河認為紅吳郭魚是莫三鼻克種吳郭魚的白變種。筆者於民國66~68年在竹北水試分所服務期間,曾經也試驗觀察紅吳郭魚的生殖,紅吳郭魚的生殖孵育生態與莫三鼻克種完全一致。紅色吳郭魚交配後所生之子代,約有 1/3~ 1/4為黑色魚,而紅色子代中又有少數身帶白色,體弱極容易死亡。紅吳郭魚所生的第一代F1,黑色魚與紅色魚交配,所得之F2紅黑色約各占一半。黑色F1交配所生之F2全部都是黑色。因此紅吳郭魚紅色基因應屬隱性,並可能與一些不良因子有所關連。鹿港水試分所在郭河所長的領導之下,繼續進行紅吳郭魚的育種、選種、雜交、養殖等試驗,民國六十二年郭河受聘前往關島協助開發當地的養殖事業,曾一度想將紅色吳郭魚引入關島,關島漁政當局一聽到吳郭魚即予婉拒。紅吳郭魚在民間養殖業者逐漸傳播,彰化縣業者呂清海氏將繁殖出的魚苗,經過選別後以淡水赤魚宗及淡水嘉臘之美名推廣銷售,造成養紅吳郭魚的熱潮,也有業者不明其懼冷畏寒之本性,冬季受到寒害而損失。郭河先生於六十四年回國又重新投入紅色吳郭魚之品種改良。經過兩年之研究,不但紅色子代出現率已達80%以上,成魚的體長及體高都明顯增加,體形近似海產鯛類。此時關島方面也張臂歡迎改良後的紅吳郭魚,同時在關島試養的結果令人滿意。民國六十七年紅吳郭魚熱延燒到日本,姬鯛、紅尼羅魚、紅吳郭魚、濱鯛等名稱之廣告紛紛出籠,日本方面業者也來台收購成魚及魚苗,市場行情大亂、近年來在水試所鹿港分所郭河、蔡添財的研究及業者的開發之下,已經能夠控制生產完全系列之單性紅色吳郭魚,身長體高色著紅豔,為消費者所喜愛,一般大眾性之餐館,所謂尼羅紅魚即是紅吳郭魚的代稱。外銷日本則稱之為潮鯛。六、吳郭魚養殖之發展吳郭魚初引進台灣之時並未受到重視,民國四十年省政府農林廳委囑農民作稻田放養試驗,結果每分地一季的魚獲大約在 300台斤以上。民國四十一年正式推廣,由農林廳漁業管理處在鹿港、竹北、台南等地繁殖吳郭魚魚苗2,100 萬尾,無價配給各縣市政府放養,推廣稻田養殖面積 3,438 公頃,由民間自行繁殖3,300餘萬尾,推廣魚池養殖1,906公頃,是年共計繁殖魚苗5,500萬尾,養殖面積5,344公頃,收獲吳郭魚 3,354公噸。吳郭魚因生存力與適應力強,魚苗不慮匱乏,又成為各淡水池埤淡水魚混養時的重要魚種。淡水魚混養取各種魚棲息生活的水層不同,鰱、魚庸生活於水之上層,鯇在中層,吳郭魚在中、下層,鯉、鯽、鯪魚等在底層,而且其食性各有不同,不致相互競食,為一種極具效率的立體式養殖。民國五十年代推廣農漁牧綜合經營,其做法是利用飼養各種家畜家禽所產生的肥料,排放到魚池之中(後來改為先行發酵處理後再排放至池中),繁殖水中的浮游生物與魚池中的動植物,做為養殖魚的天然補助飼料,池中之肥沃水又可用於灌溉農作物,促進作物生長。由於吳郭魚品種改良十分成功,養殖吳郭魚經濟效益不差,台灣中南部農漁牧綜合經營均以吳郭魚為主,其他魚類為副,每公頃放養吳郭魚20,000尾以上,白鰱1,000~2,000尾,大頭鰱200~500尾,草魚300~500尾,鯉魚、鯽魚30~60公斤,如有充分之飼料(肥料),每公頃一年之養殖至少有 5,000公斤以上之生產。吳郭魚半集約養殖(每公頃放養15,000尾~20,000尾)與集約養殖(每公頃30,000尾以上,視注水打氣情況而定),在南台灣十分常見。半集約養殖除天然飼料外,視情況投與人工飼料,隨時注意水質水量予以補充換新。集約式養殖一般在小面積之流水池,幾乎完全依靠人工飼料,必須特別注意池中之殘餌及水質、溶氧的變化,以免泛池死亡。水庫或大型蓄水池,箱網養殖吳郭魚亦是很具經濟效益的養殖方式,成本低、密度高、生長快,過去在明德水庫、石門水庫、烏山頭水庫都曾養殖。後由於箱網養魚殘餌會導致水庫水優氧化,現在已經禁止在水庫養魚。吳郭魚的經濟體型約為300公克,市場需求則為500~600公克,外銷則需達 1公斤以上。吳郭魚成長速度差異大,故需經過分養,並將上市體型魚,迅速撈捕出售,可降低魚池中養殖密度,促進中型魚之生長。若至年尾清池,不足上市體型魚即應淘汰,不宜過冬留作次年再養。吳郭魚性不耐寒,若遇寒流氣溫水溫劇降,一般民間多以灌注地下水(22~25℃),維持池水溫度,度過寒關。 台灣吳郭魚養殖,自民國四十年以來養殖面積及產量不斷增加,民國四十一年時養殖面積5,344公頃(魚池養殖1,906公頃,稻田養殖3,438公頃)產量3,354公頃,民國五十年3,037公頃,8,280公噸,民國六十年 2,502公頃,11,364公噸,民國七十年 9,113公頃,48,481公噸,成長十分快速。民國八十四年養殖面積 8,835公頃,產量46,792公噸,主要生產地區為台南縣、嘉義縣、高雄縣、雲林縣…。歷年來台灣地區吳郭魚生產資料如表一。八十四年台灣地區吳郭魚生產資料如表二。自七十年以後養殖面積及產量並未繼續增加,但已朝向提高品質價值方面邁進。民國八十五年 1~10月,台灣吳郭魚出口總計有11,509公噸,價值新台幣 6.2億元,以冷凍魚片形態出口,主要銷往美國、韓國、日本、沙烏地阿拉伯、英國、加拿大、科威特等國,其出口國家及量值如表三。吳郭魚,源出於非洲的熱帶魚種,地球上暖水的溪河沼澤之中隨處可見,許多國家避之猶恐不及,唯恐大量繁生破壞原有之生態。台灣卻將平凡的吳郭魚化腐朽為神奇,以求新、求變勇往直前的精神,衝破重重挑戰,轉凡物為精品。民國四、五十年代台灣在艱苦中發展經濟,吳郭魚提供一般民眾最主要的動物蛋白來源,如今更開疆闢土打開外銷之路,搶灘登陸美、日等先進國家。三十多年以來,福壽魚、尼羅魚、尼羅紅魚、淡水赤魚宗、潮鯛、精緻產品不斷推出,國人印象猶深。消費者除了品嚐享受它的肉質美、體型大、色澤佳、驚嘆台灣農業科技之先進以外,甚難感受得到業界打拚衝刺的艱辛歷程。同樣的吳郭魚,為什麼在台灣會有不同的表現?從吳郭魚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台灣產業突破瓶頸,迎接挑戰,追求高峰的意志與決心,養殖業的適應力、創造力與生命力表現無遺。吳郭魚,這個簡單好記的魚名,家喻戶曉,不僅紀念吳振輝、郭啟彰兩位前輩的重大貢獻,同樣也是對多年來投入吳郭魚工作者的肯定。在台灣養殖環境日益蕭瑟的今天,吳郭魚正好是一座標竿,就看我們怎麼做!
吳郭魚,源出於非洲的熱帶平凡魚種,台灣卻化腐朽為神奇,從吳郭魚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台灣產業突破瓶頸,迎接挑戰的意志與決心,
養殖業的生命力表現無遺。
一、台灣吳郭魚的由來
民國卅五年日本戰敗後的第二年,許多被徵調至南洋服役的台灣兵士,集中在新加坡的兵營中等待遣返,四月十九日,兩位年青人悄悄地潛越日本養殖場
的三層鐵絲網,脫下內衣充當漁網,撈取了孵化約五天的「帝士魚」苗數百尾,放入帶來的鳳梨空罐之中,連跑帶衝地回到營內,仔細一算還賸下約一百尾…
。這兩位膽大又有遠見的年青人就是吳振輝先生與郭啟彰先生。
郭啟彰在入睡前小心翼翼地把這些寶貴魚苗裝入水桶,放在營門角落,以便次日攜返台灣,不料卻被晚歸的台灣同鄉,宜蘭人李讚生誤以為是髒水倒入水溝,經人告知才驚覺,在同伴的協助之下,好不容易才從水溝中捉到活魚苗20尾。第二天上船時再計算只有16尾。從新加坡至基隆10天航程中,郭啟彰以自己配給的生活用水,為魚苗換水,細心照顧,輾轉回到旗津老家時,只活存13尾。這13尾魚苗5雄、8雌就是台灣吳郭魚的鼻祖。
郭啟彰先生在旗津老家住屋旁挖了一個小魚池,將這13尾魚苗放養其中,三個月以後繁殖了 1,526尾。民國三十五年九月,在高雄市愛河東岸租魚池一甲二分,僱工養殖。不幸,民國三十六年夏天的一場豪雨,池中數十萬尾魚苗幾乎全部流失,從此台灣南部逐漸都有了這種魚的蹤跡。
吳振輝先生,屏東縣人,出生於1907年7月7日,父吳臥龍曾在屏東阿猴街開醫生館。吳先生小學就讀屏東公學校,畢業後負笈東瀛,先後就讀日本京都同
志社中學,東京高等學校,京都帝大農學院經濟部。
畢業後受聘中國東北滿州鐵路公司,被派往印尼蘇門答臘擔任調查員。民國卅五年在新加坡認識郭啟彰先生,共同前往撈捕帝士魚苗,由郭帶回台灣。吳先生
卅六年返台,曾在台大農學院任教,後在農復會及農林廳任職,於65歲退休,1979年8月去世,享年 84歲。當筆者接到郭啟彰先生告知吳振輝先生往生的訊息,才驟然警悟到我輩的疏忽,四十多年來漁業界幾乎已經把他們給遺忘了。
郭啟彰先生,高雄市旗津人,民國元年十月四日出生於高雄中洲的捕魚世家,從第一公校中洲分教場(今中洲國小)第一名畢業後,進入高雄商業補習學校,二年畢業,任職中洲派出保甲事務所書記,第二年轉任中洲漁業組合書記,獲公費赴日本考察水產養殖,回國指導蚵、蚶等養殖。民國三十二年,郭啟彰先生被日本海軍徵調至新加坡服役,軍方借重他的養殖經驗,分派他至養殖場養「帝士」,飼養期間,郭先生發現「帝士魚」的生態習性很適合台灣養殖,就打定主意設法將這種魚引殖到台灣。卅五年春,在集中營等待遣返時,遇見同營的吳振輝先生,閒談中吳先生表示亦養過這種非洲種的帝士魚,也覺得很適合在台灣養殖,於是兩人合作成功地將「帝士魚」帶回台灣。
「帝士魚」是當時的日本名字,引進台灣以後並沒有正式予以命名,因為它來自南洋,所以大家將它之為「南洋鯽仔」或「南洋魚代仔」。郭啟彰先生於卅六年秋,把繁殖出近百萬尾魚苗,分別放養於嘉南大圳、麻豆埤、嘉義紅毛埤、恒春龍泉潭及台南市民張壽齡等處放養,成績並不好,經濟上並未獲得些許回收,但因此「帝士魚」就迅速繁殖分佈於台灣各地。
民國卅七年高雄縣長毛振寰,為了感念郭啟彰先生在高雄縣境內大貝湖(今之澄清湖)放養這種魚苗頗具績效,乃按兩人姓氏,依吳振輝先生年長敘姓在前,將這種南洋鯽仔稱之為「吳郭魚」。民國卅八年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正式發布將此魚命名為「吳郭魚」。民國四十一年八月十五日,當時的省主席吳國禎特頒扁額一面,上刻「利溥民生」四字表揚吳郭二人,該扁額至今仍為郭啟彰先生所收藏。
吳郭魚初引進台灣的時候,並沒有立刻受到業者甚至農政單位的接納,很多人懷疑「這種魚沒有經濟價值」。經過水產試驗單位的觀察試驗,民國四十年台灣省農林廳開始推廣吳郭魚稻田養殖,當時推廣稻田養殖吳郭魚,除了收成吳郭魚以外,主要還可以減輕水稻的病蟲害、節省水田的肥料、減少除草的次數等誘因。稻田養殖的方法,是在稻田四週挖掘 一3-4尺寬的魚溜水溝,水溝與田畔有許多出入口相通,魚可自由進出,水溝外堤加高堅固以防魚逃逸。每坪放養吳郭魚苗4~5尾,魚苗放養2~3月後即開始繁殖,約在第一期水稻收穫前就可以陸續收成出售。一甲稻田一年約可收穫一千台斤左右。
吳郭魚為雜食性,不論水中的小魚、小蝦、貝、蚊蟲幼蟲、浮游生物、植物幼芽、水草、苔… 或是米糠、豆餅、麩皮、藷粉… 等飼料,無所不食。水田或魚池經過施肥以後,水中各種生物生長快速,吳郭魚飼料豐富自然迅速成長。早期台灣農家有機肥料(牛、豬、雞等家畜禽的排泄物)來源充足,農民養殖吳郭魚普遍都施以有機肥,促進池中生物生長,而產生吳郭魚是吃糞長大的錯誤觀念。
養殖業的生命力表現無遺。
一、台灣吳郭魚的由來
民國卅五年日本戰敗後的第二年,許多被徵調至南洋服役的台灣兵士,集中在新加坡的兵營中等待遣返,四月十九日,兩位年青人悄悄地潛越日本養殖場
的三層鐵絲網,脫下內衣充當漁網,撈取了孵化約五天的「帝士魚」苗數百尾,放入帶來的鳳梨空罐之中,連跑帶衝地回到營內,仔細一算還賸下約一百尾…
。這兩位膽大又有遠見的年青人就是吳振輝先生與郭啟彰先生。
郭啟彰在入睡前小心翼翼地把這些寶貴魚苗裝入水桶,放在營門角落,以便次日攜返台灣,不料卻被晚歸的台灣同鄉,宜蘭人李讚生誤以為是髒水倒入水溝,經人告知才驚覺,在同伴的協助之下,好不容易才從水溝中捉到活魚苗20尾。第二天上船時再計算只有16尾。從新加坡至基隆10天航程中,郭啟彰以自己配給的生活用水,為魚苗換水,細心照顧,輾轉回到旗津老家時,只活存13尾。這13尾魚苗5雄、8雌就是台灣吳郭魚的鼻祖。
郭啟彰先生在旗津老家住屋旁挖了一個小魚池,將這13尾魚苗放養其中,三個月以後繁殖了 1,526尾。民國三十五年九月,在高雄市愛河東岸租魚池一甲二分,僱工養殖。不幸,民國三十六年夏天的一場豪雨,池中數十萬尾魚苗幾乎全部流失,從此台灣南部逐漸都有了這種魚的蹤跡。
吳振輝先生,屏東縣人,出生於1907年7月7日,父吳臥龍曾在屏東阿猴街開醫生館。吳先生小學就讀屏東公學校,畢業後負笈東瀛,先後就讀日本京都同
志社中學,東京高等學校,京都帝大農學院經濟部。
畢業後受聘中國東北滿州鐵路公司,被派往印尼蘇門答臘擔任調查員。民國卅五年在新加坡認識郭啟彰先生,共同前往撈捕帝士魚苗,由郭帶回台灣。吳先生
卅六年返台,曾在台大農學院任教,後在農復會及農林廳任職,於65歲退休,1979年8月去世,享年 84歲。當筆者接到郭啟彰先生告知吳振輝先生往生的訊息,才驟然警悟到我輩的疏忽,四十多年來漁業界幾乎已經把他們給遺忘了。
郭啟彰先生,高雄市旗津人,民國元年十月四日出生於高雄中洲的捕魚世家,從第一公校中洲分教場(今中洲國小)第一名畢業後,進入高雄商業補習學校,二年畢業,任職中洲派出保甲事務所書記,第二年轉任中洲漁業組合書記,獲公費赴日本考察水產養殖,回國指導蚵、蚶等養殖。民國三十二年,郭啟彰先生被日本海軍徵調至新加坡服役,軍方借重他的養殖經驗,分派他至養殖場養「帝士」,飼養期間,郭先生發現「帝士魚」的生態習性很適合台灣養殖,就打定主意設法將這種魚引殖到台灣。卅五年春,在集中營等待遣返時,遇見同營的吳振輝先生,閒談中吳先生表示亦養過這種非洲種的帝士魚,也覺得很適合在台灣養殖,於是兩人合作成功地將「帝士魚」帶回台灣。
「帝士魚」是當時的日本名字,引進台灣以後並沒有正式予以命名,因為它來自南洋,所以大家將它之為「南洋鯽仔」或「南洋魚代仔」。郭啟彰先生於卅六年秋,把繁殖出近百萬尾魚苗,分別放養於嘉南大圳、麻豆埤、嘉義紅毛埤、恒春龍泉潭及台南市民張壽齡等處放養,成績並不好,經濟上並未獲得些許回收,但因此「帝士魚」就迅速繁殖分佈於台灣各地。
民國卅七年高雄縣長毛振寰,為了感念郭啟彰先生在高雄縣境內大貝湖(今之澄清湖)放養這種魚苗頗具績效,乃按兩人姓氏,依吳振輝先生年長敘姓在前,將這種南洋鯽仔稱之為「吳郭魚」。民國卅八年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正式發布將此魚命名為「吳郭魚」。民國四十一年八月十五日,當時的省主席吳國禎特頒扁額一面,上刻「利溥民生」四字表揚吳郭二人,該扁額至今仍為郭啟彰先生所收藏。
吳郭魚初引進台灣的時候,並沒有立刻受到業者甚至農政單位的接納,很多人懷疑「這種魚沒有經濟價值」。經過水產試驗單位的觀察試驗,民國四十年台灣省農林廳開始推廣吳郭魚稻田養殖,當時推廣稻田養殖吳郭魚,除了收成吳郭魚以外,主要還可以減輕水稻的病蟲害、節省水田的肥料、減少除草的次數等誘因。稻田養殖的方法,是在稻田四週挖掘 一3-4尺寬的魚溜水溝,水溝與田畔有許多出入口相通,魚可自由進出,水溝外堤加高堅固以防魚逃逸。每坪放養吳郭魚苗4~5尾,魚苗放養2~3月後即開始繁殖,約在第一期水稻收穫前就可以陸續收成出售。一甲稻田一年約可收穫一千台斤左右。
吳郭魚為雜食性,不論水中的小魚、小蝦、貝、蚊蟲幼蟲、浮游生物、植物幼芽、水草、苔… 或是米糠、豆餅、麩皮、藷粉… 等飼料,無所不食。水田或魚池經過施肥以後,水中各種生物生長快速,吳郭魚飼料豐富自然迅速成長。早期台灣農家有機肥料(牛、豬、雞等家畜禽的排泄物)來源充足,農民養殖吳郭魚普遍都施以有機肥,促進池中生物生長,而產生吳郭魚是吃糞長大的錯誤觀念。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31104785
[盲鰻科之介紹資料]
形態:體呈鰻形,無鱗,無對鰭,口成裂孔狀,有鬚,開於頭部腹面稍後處,無上下頜,俱角質之舌齒,眼隱於皮下,體側腹部有兩列黏液孔。全世界有6屬43種,本省有2屬8種。
生態:盲鰻大部棲息於深海,少數種在淺海,雌雄同體,每次產卵約卅粒,發育不經變態。活動力弱,主要以死魚或其他無脊椎動物的屍體為食,較淺海種的盲鰻也會攻擊被流刺網纏住的魚。釣獲或捕獲時,全身為分泌甚多黏液而卷成一團。
分布:全世界溫帶海域及墨西哥灣和巴拿馬灣皆有分布,本省以大溪及南方澳漁市場之下雜魚堆中較為常見。
利用:在日本為食用魚種,其表皮在韓國可加工為「鰻皮」,予以外銷利用。
深度:由10公尺至1300公尺的深度皆有其蹤跡。
漁業:過去在台灣為下雜魚,多為底拖網漁船所捕獲。但近年來亦成為老饕特別喜食之對象,故常被蒐購為海鮮食用。
+++++++++++++盲鰻科 科解說+++++++++++++ 科名:Myxinidae 科俗名:Hagfishes大陸科名:盲鰻科型態特徵:體鰻魚型而後方側扁。眼退化,被皮膚所覆蓋,無水晶體及網膜。口成裂孔狀,開於頭部腹面,不為吸盤狀,無上下顎,具角質舌齒;吻端具2對鬚,口側1-2對鬚;口腔內左右各有兩列齒,其內側之 2-3顆齒之基部愈合。體腹部中線兩側各有1-15個鰓孔,其數目、排列及鰓孔孔間之間距因種別而異。體側各有一列黏液孔,黏液孔自眼之後方延伸至尾部,唯准盲鰻屬(Paramnyxine) 中,鰓孔區大都缺黏液孔;黏液孔分為四區:即鰓前區、鰓區、鰓肛門區及肛後區。肛門接近尾鰭基部。無對鰭,尾鰭短。全世界共分二亞科,盲鰻亞科(Myxinae)及黏盲鰻亞科(Eptatretinae)計6屬約43種(Nelson, 1994),台灣僅產黏盲鰻亞科種類,其中包括黏盲鰻屬(Eptatretus) 及准盲鰻屬(Paramyxine) 共10種(Shen and Tao, 1975; Kuo et Mok, 1994; Kuo, Huang and Mok , 1994)。棲所生態:多半為深海底棲性魚類,但偶也出現岸邊或河口區。皮膚具大量黏液,受到刺激時更是大量分泌,如被沾上,則不易清洗。晚上覓食,一般皆以生病、行動緩慢,甚至是上釣或落網的魚類為對象。通常由寄生魚的鰓部或體壁鑽入魚體,先刮食內臟,再刮食肌肉,最後僅剩下皮膚及骨骼,所以在盲鰻多的水域,常造成漁業上的損失。生殖季時會往更深的地方產卵,可產下20-30個包裹於角質囊內的橢圓形卵,其末端具一長絲,絲上有曳鉤,可鉤上它物。地理分布: 棲息於三大洋的溫帶和亞熱帶海域。+++++++++++++++++++++++++++++++++++++++++++++++++++Eptatretus burgeri 布氏粘盲鰻 型態特徵 體延長呈圓柱狀,體後方側扁。眼退化為皮膚所覆蓋。無上下頜。口腔外緣具四對鬚;口腔外側左右各有兩列齒,其內列齒之2-3顆齒之基部愈合,齒列式(6-8)+3/2+(7-9)。鰓孔每側6個,彼此間距大,呈縱線排列,左側最後一個大於其餘鰓孔。體側各有一列黏液孔,可依位置區分為鰓前區、鰓區、鰓肛區及肛後區等四區,黏液孔數分別為(18-21)+(4-6)+(46-51)+(11-12),總數為79-90。無鱗。肛門位於體後端。無背、臀、胸及腹鰭,僅有尾鰭。體色呈灰褐色,腹部淡灰色;背部中央有一白帶,有白色眼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在較淺海域,營寄生生活,一般吸附於其他魚類的鰓上或峽部,亦可由鰓部咬穿體壁,食內臟及肌肉,僅留皮骨;有時會吸附並咬食落網的魚類。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從日本海、東日本到台灣。本省分布於東北部沿海。 漁業利用 主要為底拖網捕獲,全年皆產。早先盲鰻並無人食用,皆以下雜魚處理,近來才有餐廳特別烹調,價格昂貴。食用時需先剝皮,去除內臟後方可食用,以辣炒九層塔來食用,味道不錯。在韓國有將其表皮加工為「鰻皮」,予以外銷利用。 +++++++++++++++++++++++++++++++++++++++++++++++++++Eptatretus okinoseanus 紫粘盲鰻 型態特徵 體延長呈圓柱狀,體後方側扁。眼退化為皮膚所覆蓋。無上下頜。口腔外緣具四對鬚;口腔外側左右各有兩列齒,其內列齒之2-3顆齒之基部愈合,齒列式(9-10)+3/2+(9-10)。鰓孔每側8個,彼此間距大,呈縱線排列,左側最後一個大於其餘鰓孔。體側各有一列黏液孔,可依位置區分為鰓前區、鰓區、鰓肛區及肛後區等四區,黏液孔數分別為13+(7-8)+(54-56)+13,總數為88-89。無鱗。肛門位於體後端。無背、臀、胸及腹鰭,僅有尾鰭。體色呈暗紫褐色,背部中央無白帶,無白色眼斑點。 棲所生態 棲息於深海泥沙底。活動力較弱,主要以死魚或其它無脊椎動物的屍體為食。捕獲時,全身會分泌許多黏液並捲成一團,藉以爭扎以利脫困。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從日本海、東日本到台灣。本省分布於南部及北部外海。 漁業利用 主要為底拖網捕獲。棲息地較深,故較為罕見。 +++++++++++++++++++++++++++++++++++++++++++++++++++Paramyxine wisneri 懷氏粘盲鰻 型態特徵 體延長呈圓柱狀,體後方側扁。眼退化為皮膚所覆蓋。無上下頜。口腔外緣具四對鬚;口腔外側左右各有兩列齒,其內列齒之2-3顆齒之基部愈合,齒列式(7-10)+3/2+(7-9)。鰓孔每側6個,彼此間距大,呈縱線排列,左側最後一個大於其餘鰓孔。體側各有一列黏液孔,可依位置區分為鰓前區、鰓區、鰓肛區及肛後區等四區,黏液孔數分別為(15-20)+(0-1)+(36-44)+(6-11),總數為57-76。無鱗。肛門位於體後端。無背、臀、胸及腹鰭,僅有尾鰭。體色呈褐色,背部中央無白帶,腹面中央之皮褶具淡色緣。本種為1994年由郭建賢等人發表於台灣的新種。 棲所生態 棲息於近海泥沙底。活動力較弱,主要以死魚或其它無脊椎動物的屍體為食。捕獲時,全身會分泌許多黏液並捲成一團,藉以爭扎以利脫困。地理分布 分布於台灣的東南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為底拖網捕獲。棲息地較深,故較為罕見。 +++++++++++++++++++++++++++++++++++++++++++++++++++Paramyxine cheni 陳氏副盲鰻 型態特徵 體延長呈圓柱狀,體後方側扁。眼退化為皮膚所覆蓋。無上下頜。口腔外緣具四對鬚;口腔外側左右各有兩列齒,其內列齒之2-3顆齒之基部愈合,齒列式10+3/3+10。鰓孔每側5個,彼此間距小,呈縱線排列,左側最後一個大於其餘鰓孔。體側各有一列黏液孔,可依位置區分為鰓前區、鰓區、鰓肛區及肛後區等四區,本種魚之鰓區不具黏液孔,故黏液孔數分別為26+0+(45-47)+(7-8),總數為78-81。無鱗。肛門位於體後端。無背、臀、胸及腹鰭,僅有尾鰭。體色呈淡褐色。本種為1975年由沈世傑教授等發表於台灣的新種。 棲所生態 棲息於近海泥沙底。活動力較弱,主要以死魚或其它無脊椎動物的屍體為食。捕獲時,全身會分泌許多黏液並捲成一團,藉以爭扎以利脫困。 地理分布 分布於台灣的西南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為底拖網捕獲。棲息地較深,故較為罕見。 +++++++++++++++++++++++++++++++++++++++++++++++++++Paramyxine fernholmi 費氏副盲鰻 型態特徵 體延長呈圓柱狀,體後方側扁。眼退化為皮膚所覆蓋。無上下頜。口腔外緣具四對鬚;口腔外側左右各有兩列齒,其內列齒之2-3顆齒之基部愈合,齒列式(8-10)+3/2+(8-10),總數為42-50。鰓孔每側5個,彼此間距小,呈曲線排列,左側最後一個大於其餘鰓孔。體側各有一列黏液孔,可依位置區分為鰓前區、鰓區、鰓肛區及肛後區等四區,本種魚之鰓區不具黏液孔,故黏液孔數分別為(16-23)+0+(38-44)+(5-11),總數為64-71。無鱗。肛門位於體後端。無背、臀、胸及腹鰭,僅有尾鰭。體色呈灰褐色,背部中央無白帶。本種為1994年由郭建賢等人發表於台灣的新種。 棲所生態 棲息於深海泥沙底。活動力較弱,主要以死魚或其它無脊椎動物的屍體為食。捕獲時,全身會分泌許多黏液並捲成一團,藉以爭扎以利脫困。 地理分布 分布於台灣的西南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為底拖網捕獲。棲息地較深,故較為罕見。 +++++++++++++++++++++++++++++++++++++++++++++++++++
參考資料 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fishname.asp?fa=Myxinidae
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