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垃圾魚: 琵琶鼠魚




中 文 名: 琵琶鼠魚 保 育 別: 一般類 中文科名: 棘甲鯰科 俗稱「琵琶鼠」或「老鼠魚」學  名: Liposarcus multiradiatus Hancock 18.. 琵琶鼠的英文又名angler意指釣魚者or Pterygoplichthys multiradiatus (Pleco)
垃圾魚又稱琵琶鼠魚,原產於南美洲,喜歡以水中死屍、藻類、落葉、青苔等物為食,起初是水族業者引進賣給顧客放養於水族箱,以便吃食雜穢物淨化水箱,扮演「清道夫」的角色。該類族群的日漸壯大,不僅和其他本土魚類搶食水中食物,將來一旦失去食物來源,恐會攻擊其他魚類、魚卵,以及啃食本土性的水中植物,造成另一種生態浩劫。 琵琶鼠魚別名:垃圾魚棲息環境:棲息於大小河川、湖泊外形特徵: 外觀成黑色、有白色斑紋。垃圾魚消化系統大多集中在魚體上半身,下半身才有肉,因垃圾魚屬腐食性動物,腸胃等內臟雜穢物非常多,魚肉雖可食用,但最好把前半段剁掉。食物來源: 水中死屍、藻類、落葉、青苔等物為食 琵琶鼠魚入侵河川,嚴重影響生態,引起縣政府重視,宜蘭縣府農業局最近邀請專家研商如何解決,決定近期內採誘籠誘捕琵琶鼠魚及舉辦捕釣魚活動,達到遏阻快速繁殖的效果;長期向中央政府爭取經費,請學術單位展開基礎生態研究,尋求有效對策。去年在冬山河出現很多琵琶鼠魚,今年危害範圍擴大,連宜蘭河等河川都深受琵琶鼠魚危害,漁民捕釣魚時,常發現大量琵琶鼠魚,抱怨不斷,引起縣長劉守成重視,指示農業局儘速研議解決問題。農業局最近邀請台大、國立宜蘭技術學院教授及相關單位研商,琵琶鼠魚屬於南美洲外來種,因為是水族箱的清道夫,有「垃圾魚」之稱,近年來很多民眾養在水族箱內,魚體長大後就丟在河川,加上垃圾魚繁殖力強,以致河川充斥這種魚。農業局漁業課人員昨天進行垃圾魚「解剖」實驗,從剖開的內臟發現,垃圾魚消化系統大多集中在魚體上半身,下半身才有肉,因垃圾魚屬腐食性動物,腸胃等內臟雜穢物非常多,魚肉雖可食用,但最好把前半段剁掉。---------------------------------------------------------------------------琵琶鼠魚屬於鯰目(Siluriformes)、棘甲鯰科(Loricariidae),除了垃圾魚之外,它還有一個俗名為清道夫。十多年前,隨著飼養熱帶魚的風潮,琵琶鼠魚被大量引進,以清除水族箱內的碎屑殘渣,為飼主省去不少麻煩,所以這兩個封號便不脛而走。近年來,因為人們的棄養,卻為台灣帶來繼「福壽螺」事件後的另一起生態風暴。為了瞭解這台灣河川的外來「新霸主」,我們在農委會之委託下開始對它進行在本土河川內之生活史調查。以下就針對該物種的分類、分佈、生活型態、經濟價值及其適應能力作簡單介紹。分類:  世界上的琵琶鼠魚有一百多種,國內較常見的種類為琵琶鼠、皇冠琵琶鼠及黃金琵琶鼠,而目前充斥本土河川的琵琶鼠種類是體色為深褐色具淺色花紋的種類。分布:  琵琶鼠魚原產於南美洲之巴拿馬、巴西、哥斯大黎加等地。主要分布於亞馬遜河主、支流,屬於淡水魚種,但也曾在巴拉圭的河海交界處發現其蹤跡。引入台灣後,全省主、次要河川現在皆有分布,例如:冬山河、淡水河、大漢溪、頭前溪、濁水溪、高屏溪、阿公店溪、二仁溪,及農田灌溉渠道等。生活型態:  琵琶鼠魚的體長在原產地約在50至60公分間,但在水族箱內很少超過30cm,不過,在台灣之水族箱內,飼養一年後,其體長就會成長至20 ~ 30 cm。依據我們在高雄縣高屏溪下游的觀察得知,野外族群之個體體長多在50至60公分間,而生殖腺成熟的個體體長大多超過30 cm。所以就體型而言,在台灣的琵琶鼠魚野外族群已可長成原分布地區之個體長度。但是,在琵琶鼠魚的性別分辨上,目前仍不易由體型的型態與大小判別。 結論:  外來種一旦適應其入侵區域的生活環境,常在無天敵,可多產的狀況之下,對本土物種產生排擠效應,破壞原有生態系的平衡。同時,外來種之族群一旦建立後,移除及防治成本可能極高,甚至有時根本無法做到。國人長期以來的宗教放生及棄養等行為,均為台灣地區目前外來種充斥之主要原因,為了台灣地區生態環境之健全及本土物種之生存,實在有加以規範之必要。
琵琶鼠魚又叫做垃圾魚,以前大家都飼養熱帶魚的年代,許多人把琵琶鼠魚當作清除箱底碎屑殘渣的垃圾魚,牠有一百多種,有些會長到50-60公分,但是在水族箱內的大多沒有這麼大。雖然牠會清除水族箱內的碎屑,但是也有很多不但會清除箱底碎屑,還會連你的水藻和飼料都吃掉唷。在飼養琵琶鼠魚之前,我們不妨來看看在台灣,這種原本被當作清道夫的寶貝,現在又是怎樣被認為是生態殺手呢。  話說琵琶鼠魚原產於南美洲之巴拿馬、巴西、哥斯大黎加等地,牠會貼在水族箱的底層不動,也會鑽洞,外型有一個像鯰一樣特化的吸盤口器,由此可知,牠是一種在底層覓食的底棲魚,主要是以藻類和底層有機物為食,有時甚至會吃其他種魚的卵或是攻擊受傷的魚,所以在養琵琶鼠魚的時候,還必須要考慮這些事情呢!不過因為它還蠻漂亮的,五彩繽紛,所以還有不少人喜歡呢。當然,牠們也有其貌不揚小小醜醜的品種,那就只好依靠他們的清除功夫獲得人類的喜愛囉。   但是近幾年,琵琶鼠魚已經變成許多保育人士口中的生態殺手。事實上,牠們不但可以像一般的魚類用鰓呼吸,在含氧量低的地方,他的胃也可以幫助呼吸,不但如此,他們的血紅素還有比一般魚類更多的攜氧能力,所以在低氧的環境下仍然可以存活。這樣下來,他們有比較高的生存機會。再加上這些外來種,在台灣的溪流中並沒有除了人類之外的天敵,數量不斷的增多,也就對原生的台灣溪流物種造成威脅,破壞生態系的平衡,也難怪人喊打了。  琵琶鼠魚並不是不能養,而是飼養者對於外來種破壞生態平衡的嚴重性必須有正確的認識,千萬不要棄養這些琵琶鼠魚,放到溪流中,或是放生的宗教概念,都會對生態造成莫大的影響。總之,琵琶鼠魚在飼養之前,就必須評估牠在你的水族箱裡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又會不會將牠棄養,變成整個環境的負擔,都是我們在飼養之前應該三思的囉。

沒有留言: